教育产业化是一个争论不休且意义愈来愈含糊不清的概念。这个经济学意味浓厚的新名词之所以被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国内、国际的经济处境相关。其主要动机无非两个:一、解决教育经费老大难的问题并助低迷的国内需求一臂之力;二、打破教育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僵局,让教育走向市场以自动化解教育体制上长年难以克服的弊病。这样的理论动机当然好。然而,事实却没有理论上从一般意义的“教育产业”跳跃到“教育产业化”那样简单。其中有一点最不容置疑:教育与按市场方式运作的狭义产业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A事物之所以区别于B事物,是由于A具有区别于B的本质属性。如果A具有了B的性质,那A 还是A吗?因此,“教育产业化”至少在逻辑上就难圆其说。 有人也许会反驳道:A事物只是获得了B事物的部分非本质属性,并没有使A发生本质变化。如果这样,那么正确的逻辑表述就应该是:A部分可以B化。 而不是象当下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而论的“教育可以产业化”。 有鉴于此,一些论者便明确提出:教育产业化主要是指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因为非义务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更密切一些,其培养的学生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据经济学家的估算,随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其个人回报率呈递增而社会回报率呈递减趋势,教育的商品性质愈明显。因而,个人和受益单位有义务对教育进行补偿。这一条成为国家投资倾向于义务教育而不对非义务教育承担主要义务的理论依据。非义务教育的投资收益规律使个人、家庭、单位和社会之间呈现一种类似市场上的交换关系。一些学者便据此提出“教育市场”的存在并断言教育可以象一般企业那样引入市场机制。 然而,这种理论推导带有很大的假想性质,所谓的“教育市场”是虚拟出来的,它并不恪守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教育进入市场和企业进入市场是两回事。教育产业化提倡者认为产业化就是要转换现代教育体制;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前两点是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而最后一点却令人迷惑:教育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那还要不要按教育规律运作?A事物却要符合B事物的规律,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牵强。即使退一步来说,教育就完全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吗?我们看一看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就知道了。市场经济的运作要求:1.产权独立化;2.经济运行市场化;3.交易自由化;4.盈利最大化;5.政府干预适度化;6.市场主体平等化。如果教育也要象其他产业那样进入市场就意味着:学校要独立于政府,政府不再干预教育事务;学校在市场上与用人单位、学生家庭实行等价交换,只要付得起学费就可以任意择校受教;学校的首要目的就是从交换中盈利;所有学校一律平等,优胜劣汰,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来分配教育资源,基础差的学校和没有明显经济收益的专业将倒闭、停办。因为教育产业化了的便要符合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这些无情的市场法则。这些可能后果大概有违教育产业化论者的初衷。 教育产业化提倡者还津津乐道于教育成本补偿、民间投资办学、校企合作等新事物,但这些现象不是教育产业化的后果,而是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教育产业化”概念是对教育与经济关系规律的曲解与作伪,并不比以前流行过的“教育政治化”明智多少。 “义务教育也能产业化”这一命题所隐含的前提条件是“非义务教育能产业化”。前提不成立,结论也就不攻自破。笔者认为,假使非义务教育还可以凭借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产生能否产业化的假想,那么义务教育连谈这个问题最起码的条件也不具备。 义务教育是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西方现代化、工业化的产物并随着西方现代性的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实现。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缺乏基础教育,那么市场经济、民主政治都是空谈。当国家意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时,便将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义务教育不仅仅是适龄儿童及家长应尽的义务,也是最大受益者——国家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教育作为国家一项公益事业,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分担教育费用。义务教育不等于免费的完全公平的公共教育,其中也包括大量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西方一些国家甚至将前现代化时期就存在的双轨制延续至今。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一度将私立学校全部取消,由国家包揽全部教育费用。但无论如何,所有国家都一致强调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和全民性,强调教育公平。 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也毕竟不象非义务教育那样具有明显的经济功能,它与民主政治、社区生活的联系比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似乎更加密切一些。前面提到非义务教育产业化这种理论假设在实践中是难以推行的,一旦推行将得不偿失。与非义务教育相比,作为全民基础素质教育的义务教育几乎不受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教育经费来自国民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存在类似商品交换的关系。如果一定认为义务教育也是一种商品,那么这种商品最大的买主无疑就是国家,应由国家来支付报酬并支配生产过程。义务教育产业化缺乏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再设想一下非义务教育如果引入市场机制,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结果会怎样。那么我国原本就不丰富的教育资源将悉数流向条件好的地区和学校,家庭富有的学生享有择校受教育的优先权。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收入转移分配、调节贫富差距的杠杆作用将会失去,教育公平将荡然无存。因为所谓市场机制就是效率第一和收入差距的机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既合理又无情。 那么,义务教育就不需要改革,只能停步不前吗?当然不是。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只是不要错误地将义务教育锁定在产业化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