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寻求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丙利,副教授,在读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曲阜 273165;聊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聊城 252000;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育领导与管理,315815717@qq.com;胡钦晓,教授,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历史与比较,2854720711@qq.com。曲阜 273165

原文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

教育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统一体。作为教育的一种客观存在,教育不确定性是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偶然性以及对此进行的历史性认识与理解,具有非线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的特征。人工智能以算法为本质和核心,其教育本质是对于技术统摄的追求以及对于教育进行确定性理解。人工智能以算法为尺度,通过度量与限定、禁锢与强求、剥离与虚拟等方式对教育不确定性进行规训。省思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统一人工智能之工具理性与教育不确定性之价值理性,消解人工智能的教育风险,藉由人工智能与教育不确定性的弥合互摄、共生共荣与实践统合,方能寻得人工智能时代的本真教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7-0091-06

       习近平强调,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产生了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近年来,人工智能以其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等特性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表情识别、AI教师等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并重塑着教育。所有的技术进步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往往又都包含着难以预料的结果。而人工智能,仿佛一个让我们既爱又恨、欲迎还拒的“幽灵”,到底是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还是为其套上确定性的辕轭?教育作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统一体,正处于被人工智能裹挟的潮流中。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的本质,重新审视人工时代教育不确定性的时代价值与教育意义,既不是对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的漠视与拒绝,也不是对人工智能的跟风盲从与随波逐流,而恰恰是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本真的反思、叩问与寻求。

       一、教育不确定性的本真形态

       千百年来,确定性的世界为人们孜孜以求并逐渐被近现代自然科学所证实,但不确定性依然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在教育领域,人成长、发展的无限可能不仅作为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教育不确定性无疑指向了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以及师生对此的持久探索,它所具有的非线性、生成性及创造性等特征,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来说,弥显珍贵。

       (一)教育的不确定性

       如果没有人类的实践性活动,自然界是自由自在的存在着的,无所谓什么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但正是由于人类实践的界入,人就“生活在危险的世界之中,便不得不寻求安全”[1],开始踏上祛魅的征程,寻求对世界的确定性认识。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提出了“逻各斯”这一概念,意为理性、规律,他认为“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一切都遵循着这个逻各斯”[2]。文艺复兴以降,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牛顿力学体系奠定了世界确定性的大厦。人们普遍认为,客观世界与众生万物都存在着必然性规律,人已然成为万物的尺度。即使面对量子力学及其随机性特征,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仍固守世界乃确定性的观点,确信上帝无论如何都不会掷骰子。但实际上,当人们追求确定性的时候,不确定性也就同时产生了。人们在推崇自然科学之确定性力量的同时,发现由于认识上的不可穷尽性以及人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世界还存在着不确定性的一面。人们逐渐认识到,不确定性是与确定性相对的、共生的,两者都是客观世界的固有状态,即客观世界既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确定性的一面。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教育的理解,叶澜认为,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3];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教育是指向人的”[4]。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纷呈繁杂,但不可否认,教育的本质与目的都指向了学生的成长与“人”的培养。教育不确定性作为客观世界的本性,也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客观存在,而且需要通过人的认识才能得以理解,通常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来进行认知。从本体论角度看,不确定性是指世界乃客观性存在,处于永续的生发、发展与衰退之中,而且这种发展变化不是线性的、预定的,而是时常处于历史性的“分叉点”上,虽不神秘但难以预测;从认识论的角度说,不确定性是指人由于认知主体的局限性,只能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条件下去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结果也因人而异。照此逻辑,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教育不确定性是指学生作为“人”的成长过程,具有发展方向与程度的无限可能性和偶然性,是一种客观实在;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教育不确定性则认为,教师与学生本人对于学生成长过程的认识与理解是一个无穷尽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虽然在某一时期是确定性的,但终究还是阶段性、历史性的。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仍然是人的教育,是实现人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教育。“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5],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的自由成长等种种不确定性,仍然是教育的灵魂与魅力所在。

       (二)教育不确定性的特征

       人的发展方向与程度存在着无限可能,教育也由此充满着种种不确定性。教育不确定性体现出如下特征: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由程序性和预设性转向非线性,由灌输和死记硬背转向生成性,由枯燥传承转向创造性与情境性。

       1.教育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特征

       教育的理想过程是将教学与学习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前后衔接,环环相扣,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逐步展开。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往往并不按照预设的学习路径去发展,而是经常出现突发奇想、灵感迸发等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教师因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种种临时“变向”,被迫打破已有对于教学的线性预设,转而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及时调整讲授内容与教学策略,突破精确性教学设计的预设和束缚,导致教育教学活动出现一定的“偏离”,使得教学进度和学习过程呈现出非线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的特征。

       2.教育不确定性的生成性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