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展开的层面上深入开掘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廷信,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

原文出处:
艺术评论

内容提要:

2019年,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学科定位、艺术史书写的路径和方法、跨学科研究三大方面充分展开、深入开掘,取得了显著成绩。艺术学理论学科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学科,也是容易引发理解错位的学科。学者们不断从新的角度来探讨学科的特征和方法问题,在客观上促进了艺术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对不断廓清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边界、厘清艺术学理论的学科特征、寻找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方法都很有价值。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20 年 05 期

字号:

      2019年是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设置的第八年。八年来,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2019年,学者们的理论研究针对艺术学学科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展开的层面上深入探讨。归纳起来,该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讨论的主要问题为学科定位问题、艺术史书写的路径和方法问题、跨学科研究问题。其中,针对艺术史书写的路径与方法问题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2019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所讨论的核心问题进行观察,以期让人们对该年度的学科动向有个轮廓性的了解。

      一、学科定位问题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核心问题。早在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就以官方名义对该学科的特征进行了精确表述:“本学科旨在研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其研究方法是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侧重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各门艺术之间的联系,揭示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涵盖各门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①这份文件强调对涵盖各门艺术的基本规律的宏观的、整体的研究,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联系、对艺术总体规律和特征的思考以及对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虽然有关艺术学理论的学术研究早已存在,但就学科设置的时间而言,艺术学理论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学者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还存在不少问题,这种问题具体体现在学术研究的定位和方法上。

      就学术研究而言,人们普遍认为,穷尽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规律的探讨是很难做到的。2019年,《艺术教育》杂志社委托梁玖教授就学科问题请教张道一教授。张道一先生指出,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是有系统知识的人文学科。艺术学的理论基础是归纳、概括和综合。理论是由个别到一般的上升,它要进入人文科学的境界,没有更大的提炼和概括是不可能的。理论的意义在于认识。它不仅能认识艺术的本质,也能帮助艺术家开阔视域,有助于进入更高的境界。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能力也有限,从事艺术不可能面面俱到。全能的艺术家是不存在的,理论研究尤其如此。所谓综合研究,也只是相对而言,不能太钻牛角尖②。张先生是艺术学理论处在二级学科阶段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强调对基于艺术现象的艺术规律的认识,强调归纳、概括和综合,但就一个学者的学力而言,他也强调个人不能面面俱到。张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艺术学,并直接推动艺术学学科在中国学位制度层面的建立,但他近年来有关艺术学的研究并非首先从宏观出发,而是从具体的微观现象出发思考艺术的整体问题。所以,我们从他的研究理路可以窥见艺术学理论研究“以小见大”的方法。

      从宏观上探讨艺术的总体规律虽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但不是没有可能。2019年,不少学者继续探讨这种方法。周宪教授从艺术的跨媒介性来探讨这种可能性。他认为,“跨媒介性”概念既是一个艺术本体论的规定,也是一个古老又出新的方法论。尤其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学)理论知识体系建构而言,跨媒介性及其研究不但是对这一知识系统合法性的证明,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把握艺术统一性及其共性规律的独特视角。他认为,“跨媒介性”彰显出艺术的多样性统一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③。艺术学理论学科强调对艺术发展普遍规律的探讨,其中针对寓于各门类艺术发展脉络当中的共性规律的探讨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重心之一。周星教授认为,艺术学理论对于从具体创作上抽绎出一种共同的创作精神的确不可或缺,例如从理论上对艺术和时代关系的认识、与政治的关系的认识,以及新的艺术形式的发生、发展和判定问题④。除了对艺术发展所遵循的共同规律的探讨,王一川教授认为,还可采取既不同于非共通性、也不同于完全共通性的第三种视角,这就是艺术异通性视角。由此看来,艺术学理论是关于所有艺术门类现象中的“异通性”关系的学问。门类艺术理论、跨门类艺术理论和一般艺术理论的行家都可能按照自己的论述需要跨越艺术门类界限,从而发掘艺术门类之间的异质性和共通性联系⑤。

      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升级为一级学科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曾强调,为了避免束缚培养单位的研究特点,在国家层面不设置二级学科,由培养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自行设置。在此过程中,一些培养单位借鉴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置,把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设置为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批评、艺术跨学科研究。这种设置得到了全国培养单位的普遍认可。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偏差很大。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从研究对象上来说容易用门类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替代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以致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与艺术学门类下设的其他四个一级学科难以区别。针对这个问题,2019年,不少学者对学科的顶层设计进行检讨。贾涛教授指出,近几年的发展结果证明,这一原初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完整、不够彻底,还需要再设计、再补充、再完善。他认为,应站在艺术门类与本学科总体的角度,用超远视距和科学视角规划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的发展主线;规范二级学科目录;明确研究生教育的范畴、目标与任务⑥。这种诉求带有普遍特征,其看法正是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学科研究对象不明确、学科界限混乱等现象来讨论的。彭锋教授从学科名称和学科划分的角度来思考学科的定位问题。他认为,应将“艺术”作为艺术学科门类的名称,把艺术的学术研究与专业实践分开。艺术的学术研究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标准,侧重于学术研究,可称为“艺术学”;艺术的专业实践则删去“学”而朝“术”方面发展。“艺术”门类下可以分为艺术学(1301)、音乐与舞蹈(1302)、戏剧与影视(1303)、美术(1304)、设计(1305,可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艺术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可分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管理、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⑦。这种看法是基于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两大特点来思考的,强调将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划分开来建构学科,很有价值。但倘若如此,将如何区别艺术学一级学科下的艺术理论和音乐理论、舞蹈理论、戏剧理论等具体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如何区别艺术史和各艺术门类的史的研究?如果无法区别这些问题,就会使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步入误区。正如马卫星教授在题为《中国艺术史学科“整合互化”体系理论研究》的发言中所指出的,当前中国部分艺术学科的艺术史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以门类学为主导的课程设置的情况,忽略了艺术发展史中各门类间具有的彼此融合、互化的情况⑧。所以学科设置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斟酌,学科边界问题仍需进一步廓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