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册中,古代工艺乃是突出的文明成就,为整个人类文明书写了灿烂的篇章。而记载这些文明成就的文献,则具有数千年的文脉积累,若以古代文献分类来看,经、史、子、集,乃至道经、佛经中均有涉及,特别是自两汉之后的别集、类书、丛书、笔记和表谱中也多有包含,其内容可谓多样且庞杂。除了朝廷统一专职部门记述的工艺典籍之外,其他还包括技术科学、水利工程、营建营造、染织纺织、陶瓷烧造等单一门类的工艺记载,其中记述体例涵盖了人物传记、文人笔记,直至类书中记载的举凡世俗学问,无所不收古代工艺在内,可谓应有尽有。其载体多样,如诸子文论、史书、政书、方志,也包括小说、话本等,从中可以读出针对我国古代“匠作之业”的广泛记载、评品和赏鉴。具体来说,从文献记载条目分类来看,其条目在古籍分类上多归为“技艺”与“营造”之目。当然,也有经后人编辑整理以“目录”分类的方式细致划分的,如唐代欧阳询与令狐德棻、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十余人编纂而成的《艺文类聚》一百卷,其与工艺类相关的部卷就分布在“居处部”“产业部”“服饰部”“舟车部”“巧艺部”等之中;宋代李昉、李穆、徐铉等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中的“匠作之业”也是按照工艺的门类分布于“工艺部”“器物部”“舟部”“车部”“珍宝部”等;成书于清康熙与雍正年间,历时28年编撰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其中涉及的百家考工分类则十分细密,引征古籍资料详实而丰富。 如上所述,我们对照查检不难发现,从先秦到明清各种官书、则例中均有专门差遣工部官员编纂的工艺书录,又有杂记或各类文论中论述的工艺篇目。通过对这些古代工艺文献的梳理,可以挖掘出蕴藏在文献背后的“匠作之业”发展路径。进言之,对我国古代文献中散落的有关“匠作之业”纪实资料的释义与释读,既能了解古代匠人匠作工艺精妙的技艺所在,以及营造思维,又能对当今工艺的继承与发展有所借鉴和启迪。确实,带有资料性质的古籍类书与记载形式多元的工艺文献,为我国设计艺术史提供了有足够参考价值的史料依据。而史述的价值就在于力求寻找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史料进行建构,并形成具有独特视角的探究线索,且与历史语境形成密切的佐证关系。本文提出“温故而知新”的研究考量,便是希望通过对古代工艺文献进行孜孜不倦的反复研读,将其“匠作之业”价值尽可能完整地揭示出来,并试图找寻新的研究视角,从不同探究角度来审视我国古代工艺形成的历史轨迹,从而析出具有问题意识的思考。 一、古代工艺文献记载方式查考 检索我国古代工艺文献,虽说与各类文献典籍中的诗话、词话、赋论、文评、剧说、曲话、画论、乐记、艺谭、笔记、书品等相比,其数量明显要少,但涉及工艺领域的各种事项论述,还是有非常丰富的文论存目,均可作为工艺文献的重要补充,且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按照历代文献及相关文论存目归纳来说,古代工艺文献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种类: 一是散落在不同种类的经学典籍或文论当中的工艺文献,诸如《周易》《周礼·考工记》以及诸子百家言论中,就有有关阐述工艺文化或造物思想,进而论证工艺技术、造物与赏物活动所涉及的艺匠、原则、伦理和审美诸问题,还有结合农业、畜牧业、工商业、交通运输及军工使用的各类器具功效的技艺技巧分析等。比如,现在传世的《周易》包含了经、传这两个部分。《易经》是占筮之书,成书于殷周,为上古巫文化的遗存;《易传》成书于战国中期,包括有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计有十篇,如《象传上》《象传下》《彖传上》《彖传下》《文言传》等,这十篇又称之为《十翼》,“翼”有辅助之意。如此一来,《周易》即形成两个系统,即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作为象征阴阳原则的卦象符号,可以解读出“阴阳”“动静”“相渗”“循环”,以至整体与个别等构成因素。况且,通过《周易》中的八卦卦象来观察自然也是一种新的视角,由卦象显示的认识自然的种种规律,诸如“对偶”“对称”“对比”等形式,也都具有艺术构成的形式法则。 又如,作为我们所能见到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或手工艺)技术文献——《考工记》,是以官方手工业技术篇目的身份被后人补遗在儒家经学典籍《周礼》中的。《考工记》作为研究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重要文献,虽篇幅不长,但通篇详尽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前后官营手工业各类工种、工艺规范和技艺手段。这部“则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与总目相关且针对“百工”含义的阐述,表明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获得的优质产品其自然条件与技术规范。二是分门别类的叙述“百工”中三十二个工种的职能,以及围绕氏族为主体的家庭手工业的加工做法与规制。其中,可归纳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搏埴之工”六大行业。《考工记》虽不能说完全涵盖了这一历史时期各种工艺的详细规范及体系,却为我们再现了当时“匠作之业”的大体面貌与主要的生产工艺和工造活动特别是制作方法,也包括与人文礼仪相印证的部分。可见,《考工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时间范围内上下又至少包罗约800年,且技术内容既具有实践性,又提出富有“理想化”的规则,即作为古代指导生产实践活动的一种工艺流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