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智慧及其培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晓华(1964- ),男,陕西华县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西宁 810008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与文化

内容提要:

教学智慧是真善美在教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生成教学智慧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学智慧可分为理性教学智慧、德性教学智慧、诗性教学智慧,具有情境性、缄默性、创新性与审美性等特征。教学智慧的培育应突出教学智慧本体的意义,重视教学智慧主体的体验,拓宽教学智慧生长的空间,强调教学智慧的人文精神,增设教学智慧养成的内容,达到“积识成智”“化智为德”“化德为行”的教育目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20)03-0034-06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对课堂教学予以更多的关注。作为教育基本途径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发挥教育智慧价值的关键所在。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孵育智慧的教育,只有智慧的教学才能陶养出智慧的学生。教学智慧是教师实施合理教学、实现高效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求真、求善、求美的关键品质;更是师生教学生活中自由和谐、主动创造的生态,最终指向学生智慧的发展。因此,养成教学智慧必然是课堂教学应然的价值追求。

       一、教学智慧的本质

       (一)教学智慧涵义

       智慧是个体的综合能力,是真、善、美的交融,是人的至高境界。智慧的产生受到已有知识与经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柏拉图认为,智慧是由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产生,在本质上就是知识的最高形式,既包括科学的知识,也包括实践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进一步用“一切最高且完美的德性”对广义的智慧进行界定,并将智慧区分为思辨的智慧和实践的智慧。[1]“最高且完美的德性”就是最大的真、至高的善、极致的美,是天性的善良、聪明的大脑、温暖的心灵的合金。智慧对知识的整体性的掌握有其特有的过程,包括对庞杂知识的处理,对问题情境知识的选择以及对知识的合理运用等。[2]因此,智慧就是基于个体对知识、经验等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与周围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换言之,智慧即指个体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对生活中复杂情境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用已知明确指导人生达到极真、极善、极美之境界。

       教学富有智慧,蕴含着教学智慧的教学实践才真正有教育之义。教学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一种意料之外的情境中,能够立刻知道需要说什么、需要做什么、如何修正偏差从而将课堂冲突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3]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对此有深刻阐释,认为教学智慧是一种发生在实践中的规范性智慧,在教师教学实践过程生成,受见解支配的同时又依赖于情感。[4]显然,智慧的行动对情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知道在具体情境中如何行动,在作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时自然地展现出来,往往无法在一般的原则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这是一种临场的技艺,即实践性智慧,更多的依赖直觉。正如柏格森所说,直觉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从发展过程中理解所有存在的东西。[5]教学智慧是教师以儿童为指向的、复杂的关心品质,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教学生态,是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特殊的、个别的教学现象的即刻投入、思维与有效处理,也是教师应变能力碰撞教学意外时迅速迸发的火花,是教师急中生智的产物,更是教师个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方法、教育信念、教育价值、职业道德的集中表现,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拥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更能明白教师才是复杂教育场域中那个需要穿越马路走到对面,走到学生身边的人,站在学生的视角和高度,观察学生看到的事物,了解学生不能穿越马路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马路对面的世界,帮助学生顺利走到彼岸世界。教学智慧就是这样一个使教育者有能力抓住教育时机,将一个没有效果,甚至是对学生有危害的教学情境转化成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事件。[6]因此,教学智慧促使教师更易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困难,更能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得教师更能多谋善断、正确处理课堂教学问题,合理处理与学生、与他人的关系,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越是使用智慧,越是善用智慧,教育活动中诸多主体的智慧就愈能得到发展。

       (二)教学智慧特征

       评估教育的价值需要考察它是否拥有智慧,智慧的教育才能培育智慧之人,智慧的教育才能形成有生命意义的课堂。特征是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用于描述客体具有的本质属性。论述教学智慧的特征,就是教学智慧本质属性的再分析和再认识过程,需要从教学的多重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入手,同时对教学多重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发生机理进行把控。教学本质上就是当下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实践性智慧活动,教学智慧必然具有情境性、缄默性、创新性和审美性四个特征。

       教学智慧具有情境性。情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个体社会行为能够产生的特定氛围环境。教学情境则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作用于教师和学生主体,能够引发师生情感反应的未曾预设的或意料之外的主、客观环境。教学智慧的产生需要具体教学情境的刺激或诱发。虽然,教学的预设性是教学活动发起的前提,但是,真实状态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在当下情境中的“对话”和“打交道”,随时会有突发的“疑惑”“错误”“矛盾”等的出现,这是教师努力预料而实际上难以预料之物。这样的情境在教学中以常态存在,也是教学价值体现的一次机遇,若要教学成功并富有更多意义,就需要教学中的“灵机一动”。没有“灵机一动”,也就很难会有教学智慧的生成,而特定的情境就是教学智慧生成的机遇,对教学情境的把握左右着教学智慧的生成,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最终价值。

       教学智慧具有缄默性。缄默指事物本身处于一种不能清楚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波兰尼(M.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缄默知识,他认为人类知识通常有两种表述形式,一种知识是通过书面文字、图表、公式等系统表述,另一种知识是不能以书面文字、语言加以陈述、传递,这种知识被称为缄默知识,它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于人的认知结构中。[7]缄默知识是实践智慧,可以在无外力帮助下直接获得。[8]教学就是关系和际遇的活动,教学智慧的缄默性体现在教师在关系和机遇中成功解决某一问题之后,很难清晰明确地解释该种智慧的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依据,不能通过语言传递,不能复制智慧经验。

       教学智慧具有创新性。教育就是召唤,教学就是对召唤的反应。智慧的教学行为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技能,既不能通过传授获得,也不能对其进行专门化的训练,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尽管教学智慧强调自由和美的课堂状态,但是教学智慧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存在状态,更是教师教学的发展状态,永远处于动态过程,指向终点,却没有终点。不同教师拥有不同的教学智慧,这种教学智慧既不是对名师教学智慧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对专家教师教学智慧的复制模仿,而是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学生主体,教师根据个人教学经历,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应用及再创造。生成过程完全是个人化的、动态化的过程,是对常规教学的突破,用非常规思维处理突发教学问题的实践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