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们共收集国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论文100篇,其中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9篇,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9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62篇。我们在研读这些论文的基础上,参考了本年度出版的相关专著以及会议报道、课题信息等,撰写了年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尽管本学科仍然存在系统性不够、议题相对分散等老问题,但本年度却有一个喜人变化,那就是研究成果质量普遍较高,大多数论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有的还有一定深度,前几年常见的掺水式、应景式论文数量大幅降低。我们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当然是缘于一些纪念性因素,包括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瞿秋白诞辰120周年,2018年是阿尔都塞诞辰100周年,这使得相关回顾反思文章以及阿尔都塞、瞿秋白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顶层设计”持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在本学科得到了响应,其成效初步显现;二是经历长期沉寂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再次受到重视,学科意识逐渐苏醒并增强。 通过系统考察这些研究成果,我们提炼出反思、激活、构建三种学术态势以及文艺人民性、文学事件与主体三个学术研究热点,试图扼要把握本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整体状况,进而发掘其中的经验、问题与发展方向,以期为本学科发展提供借鉴。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年度有多篇文章对7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乃至整个文艺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反思。①具体做法是对70年的研究历程进行梳理、分期,对每一时段学科理论发展总体格局、主要特点、理论构建的得失进行研判,并对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重点剖析。此外也有对20世纪或者新时期以来的研究历程进行反思和回顾的文章,②涉及的历史时段和上述文章多有重叠之处。 对某一时间段的学术史进行回顾、反思,本是学术研究的常见做法,早在1980年代,就出现了总结新时期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状况的文章。③1990年代之后,对不同时间段(如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新时期之后等)的学术史进行总结、反思的文章不断出现。19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第一个十年间,“反思”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潮流,除反思不同时间段的学术史外,更出现大量文章,对文艺学的学科边界、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方法路径等基本问题,以及一些重要概念、命题进行深入的反思,“这一文论反思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学者人数之多、讨论问题领域之广、思想交锋之激烈可以说是空前的。从‘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边界’之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之争、‘文艺学学科反思’、到‘审美意识形态’之争、‘实践美学’之争、‘文艺学的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其讨论论域的核心都指向了对新中国以来文论话语的总体性反思以及对新世纪文论话语新的建构可能性的探讨。”④直至近些年,这类文章虽不再呈潮流式涌现,但也一直没有中断。 本年度集中出现“回顾和反思”类文章,一方面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有关,另一方面也是1990年代末以来学术研究惯性的体现。不同学者看待学术史的视角、立场及其结论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少差异,加以比较、分析,或许可以看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某种症候。 这些文章对70年间理论历史的分期是较为一致的,即总体上分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新时期发端至20世纪末(1978-2000)、21世纪(通常称为“新世纪”)三个阶段。对于第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特点,各篇文章的判定较为一致,认为该时期的理论研究主要服务于新中国的政治情势,为“政治主导型”或“政治学模式”。对此,研究者大都持“同情之理解”的态度,没有简单以“政治化”、“工具论”的名义完全予以否定,而是结合历史语境,对这一理论模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阐释;同时也指出该时期理论研究的缺陷是过于突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功能,束缚了理论的多样化发展。 对于第二个历史阶段即新时期发端至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格局、特点,不同学者的判断则各有不同。有学者以“学术强化型”概括之,认为这一时期“追求的是全面呈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体面貌,始终秉持强化学术品格的基本立场,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⑤;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呈现出文艺生产论、意识形态论等多种理论形态相叠合的特点⑥;有学者则认为该时期体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俄苏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混杂交织的样态。⑦尽管不同文章对该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格局、特点的判定有差异,却有一个共同前提,即认为是对之前“过度政治化”模式的反拨,有学者干脆认为该时期的理论是“去政治化”的⑧,有的则较为审慎,认为该时期的文学理论“仍是‘讲政治’的,坚持了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⑨。新时期文艺理论是以反思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为起点的,因此不难理解,各篇文章将对政治的反拨作为该时期理论构建的前提,认为新时期发端至20世纪末的文论在重新定位文艺和政治关系的前提下构建了多样并存的理论模式。 在梳理该时期的理论状况时,有一个情况需要留意,即新时期之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一般文艺理论各自作为一个学科并存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至新时期之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判文艺活动、文艺现象,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题中之义。这一时期中国自主编写的文艺理论教材也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和主导,因此不存在独立学科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70年代,受“文革”影响,高校中的文艺理论课程被取消,出现了面向工农兵学员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文革”后,高校恢复了文艺理论课程,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也被保留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一般文艺理论并驾齐驱的现象。⑩鉴于此,梳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情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身的构建,即通过更新理论体系、概念、术语,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另一方面,从文学理论方面来看,新时期伊始,强调审美自律、文学主体性、形式分析等成为普遍诉求,马克思主义文论一度被边缘化,但出于种种原因,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看,该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仍占据某种“权威地位”(11),比如在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