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20)01-0004-07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影响国家教育方针制定的最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这一命题对中国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历史发展和教育现实中对于这一命题的若干误读,也给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带来了十分令人遗憾的伤害。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表述,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这一命题的兴趣。因为这一命题既涉及对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理解,也涉及对劳动教育概念的正确把握。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对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经有过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这一重要命题做出新的时代诠释,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始论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欧文都曾经有过这一教育设想,并且开展过这一方面的教育实验。马克思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将社会变革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慈善家道德上的善良愿望之上,而是将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看成教育与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基础。马克思对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关论述,就是建立在对当时的机器大工业及科学技术发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30 马克思还解释说:“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个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1]533-534,“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个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1]535。关于如何“使各种关系适应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马克思做了进一步说明:“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阶级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如果说,工厂法作为从资本那里争取来的最初的微小让步,只是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那么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①在工人学校中占有应有的位置”[1]535。 在马克思论述的基础上,列宁在新的历史阶段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则做出了更加明确的强调:“没有年青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提示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2]。在列宁领导下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写入党纲,形成对教育的实际指导。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就明确提出:“对十七岁以下全体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和义务的普通和综合技术教育(即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了解一切主要生产部门的教育)……使教学和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② 总结马克思、列宁的上述论述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初论述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马克思、列宁所谈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以大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将生产力看成是一切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故在大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分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一直是马克思、列宁相关论述的基本逻辑。一方面,大工业(从蒸汽机到电气化时代)加大了工人阶级职业转换的速度和可能,“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个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因此必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然就成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另一方面,大工业与现代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是一体两面的。由于现代科技的应用,现代生产在实现白领与蓝领工人的分工所代表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第二次分离③的同时即要求体力与脑力的结合,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适应大工业生产的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马克思、列宁所谈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不同历史时期得出的具有不同阶段特色的结论。在马克思的时代,大工业开始不久,因此马克思所谈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工人阶级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等。马克思甚至并不赞成废除童工等激进主张,反而认为当时的工厂法“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即一定年龄的童工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的同时,保障其接受一定时间的学校教育)是“从资本那里争取来的最初的微小让步”。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言,工厂制度只是“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而“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有应有的位置”。十月革命之后,列宁等人才得以在苏联更为自觉、全面地实施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年青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