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中国政治学学科学术话语的创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俊祥(1964- ),法学(政治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比较宪法政治、国家治理与中国政治发展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智能化主导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必将推动智能社会科学的诞生和智能政治学的创建。中国政治学学科学术话语的创新,要以人机混合智能、新人工智能和广义智能作为智能化背景。在此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政治学学科学术话语的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唯物史观的总体逻辑,根据大社会历史观、智能科学理论和智能社会科学理论,来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政治学学科范式和学术体系。并且,还要在已有的智能政治学术话语表达的基础上,以人本智能为主导,以智能政治、智能权力、智能主体、智能民主、智能治理、智能政府、智能正义和智能法治等为结构要素,构建中国特色智能政治学的话语知识体系,从而发展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智能政治学。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字号: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进,以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等新科技进步所造就的智能化,将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和社会治理的崭新变革。在现阶段,正在深度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以及改革开放的未来走向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这就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紧密配合,对人工智能和智能化进行跟踪研究,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作用。由此,就必然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转型和智能社会科学的诞生,进而对政治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演进提出和创造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推动政治学学术话语的创新,甚至促使智能政治学的构建和发展。基于此,本文拟结合近年来中国政治学者对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化的政治学研究,从中国政治学学科学术话语创新的智能化背景、中国政治学学科学术体系构建的智能化逻辑和中国特色智能政治学的学术话语表达等方面,阐述自己对智能化发展进程及其影响下的中国政治学学科学术话语创新的看法,并倡导发展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智能政治学,以与学界同仁交流。

       一、混合智能:中国政治学学科学术话语创新的智能化背景

       在智能化新时代,讨论中国政治学的创新发展,首先需要探讨智能化的社会背景和智能化的时代定位。从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通行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在走出农业社会之后经历了机械化主导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电气化主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信息化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现在正进入智能化主导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时代,即智能化时代。由于智能化源于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及其实践应用,据此,约翰·塞尔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进而,学术界又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扩展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个发展阶段。最后,还认为人类社会现在所处的智能化位置,是从弱人工智能阶段向强人工智能阶段的过渡时期。不难看出,这是智能科学的技术性观点,即将智能化等同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步,将智能化时代看成是人工智能时代。

       但是,如果根据智能社会科学的人本性观点,那么,就应该从人工智能(或机器智能)增强提升人类主体能力(或人类智能)的视角对智能化进行定性定位。为此,笔者提出混合智能、新人工智能和广义智能化这三个新观念,尝试对智能化进行新的定性定位,并以此作为中国政治学学科学术话语创新的智能化背景。

       1.混合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愿景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愿景来看,人类技术发展多以增强能力、减轻负担为主要目的。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一次人类能力的飞跃。机械化延伸、增强的是人的体力,信息化延伸、增强的是人的感知力,而智能化增强的将是人类的智力,是人脑主导的体力增强、感知力增强和智力增强。实际上,人工智能就是尝试使用人工方法和技术模拟来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与实践。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是对人类智能的否定和替代,而应该是对人类智能的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机混合智能应该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愿景。

       对于混合智能,学者们有不同的界定和看法。吴朝晖教授指出,研究生物脑(生物智能)与机器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并协同工作的新型智能系统,是当前人工智能与脑认知科学交叉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互补性,我们多年前提出了混合智能(Cyborg Intelligence,简称CI)的研究新思路。因此,将智能研究扩展到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的互联互通,融合各自所长,创造出性能更强的智能形态,这即是混合智能。所谓混合智能,是“以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深度融合为目标,通过相互连接通道,建立兼具生物(人类)智能体的环境感知、记忆、推理、学习能力和机器智能体的信息整合、搜索、计算能力的新型智能系统”。①在吴朝晖看来,混合智能是基于脑机融合的概念,是生物智能(包含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之间的混合。对此,郑南宁教授也指出,有必要将人类的认知能力或人类认知模型引入人工智能系统中,来开发新形式的人工智能,这就是“混合智能”。在他看来,混合智能即混合增强智能,是指“将人的作用或人的认知模型引入人工智能系统,形成‘混合增强智能’的形态”。②这种混合增强智能分为“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和“基于认知计算的混合增强智能”两种基本实现形式。由此可见,郑南宁所讲的混合智能,是指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混合以及人机协同的混合增强智能,或者说,就是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之间的混合。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三种类型智能,人、机器、生物智能结合起来、相互交互,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层面的混合智能。”③因此,在他看来,所谓混合智能,就是人类智能、机器智能或者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这三种类型智能的混合,是人、生物、机器的三位一体。另外,还有研究者从更广义视角提出,人机混合智能或人机融合智能是一种新型智能形式,它不同于人的智能,也不同于人工智能,是一种跨物种越属性结合的下一代智能科学体系,就是“由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型智能系统”。④综上所述,混合智能的研究者和倡导者一般认为,混合智能是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之间的脑机融合,或者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混合增强,或者人类智能、机器智能或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之间的混合,甚至是由人、机、环境系统之间的人机混合或人机融合。但究其本质来讲,他们所讲的混合智能,就是人机混合或人机融合智能,是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或人工智能之间的混合或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