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异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正龙,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23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新中国头三十年纸质文化和播放媒体(广播、收音机)占据主导地位。报纸、图书、广播是读者阅读或信息获取的主渠道。新时期以来,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以及电影的产业化改革,我国进入了图像时代。图像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的文学类型,也改变了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图像摆脱了对叙事的依附地位,出现了越来越多文图合一的复合文本,它们追求可知性与可视性的对等性;特别是一些自媒体视频挣脱语言、文字甚至声音的束缚,展现了独立叙事的可能性。表面上看,上述趋势体现了语言的保守性和图像的活跃性,其实是欲望与图像及观看之间默契关系的表现。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9)10-0132-07

      新中国头三十年纸质文化和播放媒体占据主导地位。报纸、图书、广播、收音机是读者阅读或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虽然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开播,但是电视的普及还是三十年之后的事情。电影由于出品量比较少——据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累计发行长短影片1213部,“文革”时期仅为36部,加之放映单位和放映场次有限,也没有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活动方式。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媒体或媒介的演变经历了纸质图书、报刊、广播、收音机、电视、电脑、手机等多个阶段。特别是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数字媒体已经取代了纸质媒体与播放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电视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百姓家庭,90年代全面普及。2008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2.53亿人,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到了2015年,智能电视的普及率已经达到84.5%,手机用户达到12.86亿户,普及率为94.5部/百人,中国网民人数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城市个人电脑普及率也超过80%。到了2018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①电影在新时期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2002年走向产业化改革,实行“院线制”以来,无论从出品数量,还是从银幕数、观影人数、票房收入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动态地看,中国可以说既算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即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媒体时代,也是“全媒体”时代,即纸质媒体、播放媒体与数字媒体并存共生、交叉互动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信息摄取方式也经历了从纸质媒体到数字媒介,从报纸、广播到影视、电脑、手机等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开始用“图像时代”来命名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图像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的面貌,包括创作、传播和阅读方式等。本文拟就此做一番考察,并对由此引发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改变

      海德格尔曾经把图像化视为现代性的标志之一。他说:“从本质上说,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的本质。”②斯洛文尼亚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也说:“在艺术和文化领域的‘视觉的’和‘图像的’转向问题(正如理查德·罗蒂早些年所描述的,这种艺术和文化的‘视觉的’和‘图像的’转向与‘语言学’转向是对立的)是哲学和社会理论中展开的众多讨论和出版物的主题。”③艾尔雅维茨所说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生态,构建了新型的文学与图像关系。

      首先,视觉转向与图像转向改变了先前纸质文学的存在形态,其中有两件事最具有代表性:一是连环画在经历了新时期初期的短暂辉煌之后,被后来居上的漫画书所取代;二是插图本文学特别是插图本小说语言与图像的关系发生改变。先来说连环画。20世纪30年代、50-60年代,连环画曾经有过两次繁荣期,特别是第二个繁荣期,以红色经典为基本创作素材的连环画被称为“解放书”广泛发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不仅涌现了刘继卣、贺友直等大师级画家,还于1961年举行了首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不过,连环画虽然在新时期迎来了它最后一波繁荣期,但是在1985年达到峰值后逐步走向衰落,“1982年出版2168种,8.67亿册,平均每种39.99万册。此后的两年中,连环画的发行量均达到了较高水平。1985年出版3018种,发行8.16亿册,平均每种27万册,可谓形势喜人……1986年品种跌至1995种,印行册数跌至1.33亿册,平均每种6.68万册,1987年跌至1248种,印行0.79亿册,平均每种6.37万册。以1987年和1985年相比,1987年的品种、册数和平均每种册数各为1985年的41.35%、9.68%和23.59%,品种减少了58.65%,而册数锐减了90.32%”④,“至1991年,连环画出版品种已经下降到350种左右,几百万册”。⑤1995年后全国范围内基本上不再出版连环画。从表面上看,连环画的衰落除了电视的普及和读者、大众娱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之外,漫画书的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日本漫画书。自1989年引入龙珠漫画《小猴王》之后,这股思潮一发不可收,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井上雄彦的《灌篮高手》、尾田荣一郎的《海贼王》、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等日本著名漫画书在我国风靡一时。我国90年代以来本土漫画书逐步兴起,21世纪以来其影响也日益扩大,代表作有朱斌的《爆笑校园》、周洪滨等的《偷星九月天》、颜开的《星海镖师》、夏达的《子不语》、口袋巧克力的《昨日青空》等等。但是深究起来,漫画书之所以能取代连环画,是因为连环画仍然带有比较浓厚的传统叙事的痕迹:遵循“脚本先行”的创作原则,以文字叙事为主,图像成为语言的附庸;漫画书则是以夸张、变形、特写的图像为主,语言穿插在图像之中,追求故事的紧凑呈现,其造型勾勒和人物转换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读者在“翻阅”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也就是说,漫画书的兴起带有鲜明的图像时代的特征。然就总体状况而言,国产漫画书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构思和技术上还带有日本漫画书影响的明显痕迹。例如,近年来国外主要针对成年人的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很火爆。图像小说集漫画与小说为一体,试图将断续的图像转化为连续的情节。但是这类创作在国内基本上还没有什么人去尝试,甚至由法国作家马蒂与中国画家聂崇瑞合作创作、在法国热销的《包拯传奇》,引进国内后也没有引起相应的反响。可见,中国的漫画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