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社会理性及其培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车丽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济南 250014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师的社会理性表现为教师从社会组织的角度理解教育,以理想的社会价值观引领教学,致力于提升教学的社会功能的实践理性。教师的社会理性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健全的理性思维是教学认识的基础,良好的社会情感是教学交往的关键,积极的理性精神是教学伦理的根基。现代教师本应是社会价值的代言人和澄明者,却因社会理性缺失而在纷繁的价值困扰中迷失方向,在教学目标、教学决策与教学生活层面出现问题。解决教师社会理性缺失带来的教学问题,需要重新确立教学认识的社会基础,增强教学价值的社会体认,积极介入社会生活,承担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字号: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中展开的,校园围墙在物理意义上区隔了教学空间与社会空间,却无法在观念意义上抵御多元的社会理念对教育世界的影响。教师总是基于对社会的理解而建构教育认识并实施教学行为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行为的主观意义却是个人赋予的,这种意义赋予具有潜在的社会根源,源于教师对教育的社会价值的体认与评判,在根本上受着教师的社会理性的规约。

      一、何为社会理性

      理性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祛除神魅、对抗神秘主义的有力武器,是哲学家走出蒙昧主义的“洞穴”,利用一切理智手段认识事物的普遍共相的生命冲动。康德(Kant,I.)的理性观包含了个人依从自由意志追求普遍道德法则的实践取向,然而,个体对道德法则的认知是无法绝对统一的,因此,康德便将实践理性赋予了“出于纯粹的义务而行动的意向”。现代社会对理性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人的智识和综合判断能力,将理性作为人类获取知识与改善生活的工具。理性人在综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并自觉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宣示了一种个人主义、工具主义的理性观。按照奥尔森(Olson,L.M.)所描述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尽管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增进集团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不同思想的理性个体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却并不会积极行动去实现集团的公共利益,因此,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的社会活动必须超越个体理性的藩篱,在对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寻求集体共识,从而确保社会行为的价值合理性与价值最大化。

      社会理性能够弥补个体理性之不足,尤其可以弥补个体理性在社会认知方面的局限。涂尔干(Durkheim,E.)直接将理性看作超越个体经验的社会认知。在他看来,“人具有两种存在:一是个体存在,它的基础是有机体,因此其活动范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二是社会存在,它代表着我们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的智力和道德秩序中的最高实在,即我所说的社会。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的这种双重本性所产生的经过是:道德观念不能还原为功用的动机,理性在思维中不能还原为个体经验。只要个体从属于社会,他的思考和行动也就超越了自身”[1]。由此可见,正是个体的社会性奠定了社会认知的基础,也确保了社会理性的普遍存在与逻辑必然。个体的社会存在不仅需要普遍的道德认知,而且还需要特定程度的价值共识与逻辑一致。人们是依赖共同的时空观念、逻辑认知、价值认识、道德体认而生活在一起的,所有理智的社会生活必须建立在对社会范畴的合理认知的基础之上,个体依赖社会范畴的检视而实现自我认识的澄明、交往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伦理的承担,社会理性就是通过社会范畴的理性检视而观照和反思社会现实,从而表现出一种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力量。

      理性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对个体生活意义的价值审思中,而且还表现在对社会伦理的自觉实践中。注重价值审思的个体理性可能导向一种坐而论道的人生哲学,而注重伦理实践的社会理性则导向一种起而行之的人生哲学。理性的社会实践是集合理的自我认识与社会认知为一体的道德实践,超越了“头顶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的主体道德,为了普遍的道德律令而意志坚定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当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理性的行为者除了有道德自觉意识,也需要具有明辨的思维,面对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既不怨天尤人、愤世嫉俗,也不盲目乐观、驰于空想,而是在对社会问题的理性判断的基础上认识自我的责任,具有价值的担当。他既对社会的整体发展抱美好期许,对人性的幽暗与社会的忧患具辩证认识。“他深知个人的人格和社会的现实永远不可能实现完美,他也不设计虚幻的完美的乌托邦和‘圣人’似的人格,但他确信,通过理性精神,他能够意识到个人有限的自由空间,能够找出阻碍我们生活福祉的问题,能够反省生活中的过失。他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更加明智、更加公正。他确信,通过努力,我们可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得以改善,他理解自己行动的价值理由,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做到审慎。”[2]这是一种理性的审慎,它促使个体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合理地行动,更在社会行动中表现出理性思维、理性情感和理性精神。

      理性思维源于一种求真意识,表现为追求真理的品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望。这样的求真意识对于国家、民族乃至科技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爱因斯坦(Einstein,A.)认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出色成就的基础“是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是追求真理的愿望必须优于其他一切愿望的原则”[3]。对真理的崇尚与追求理应内化为所有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理性情感是一种爱欲表现,由爱自己出发而推己及人地兼爱天下,达及社会良知。人的非理性情感都要受到自觉的、有意识的理性的制约。没有理性的引导和制约,人的本能与欲望就会恶性膨胀,人的情感和意志就会变得疯狂,人的信仰就会误入歧途。理性情感能够为所有的社会交往赋予人文意义,非理性情感如果没有理性的引导就会使人类无异于动物。理性精神是正当观念,即按照事物应其所是的样子去推动它的发展。理性精神是融入知识分子社会使命中的精神力量,没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任何超越世俗的目标追求都无法长久维系。

      总之,社会理性是以维系社会的合理发展为目标,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合理而审慎的价值选择,并以积极行动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倾向。与个体理性相比,社会理性更加强调超越个体私欲的、具有社会基础和公共关怀的价值判断和社会行为。教师的社会理性表现为教师从社会组织的角度理解教育、把教育看作整体社会运行中的重要环节,以理想的社会价值观引领教学,并致力于提升教学的社会功能的实践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社会理性的教师能够合理调控自身行为,规划其教学生活,从而使教育教学的发展合乎社会预期的方向。教师的教育认识与教学行为根深蒂固地受着社会理性的影响。对教师社会理性的研究有利于挖掘教育认识背后的社会根源,为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社会支持性策略,从而使教学活动向着目的合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