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一个陌生的教育常用语 凡是上过学的人,对“表现”一词大概都不会陌生。表现是教育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常用语。表现是学生教育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看学生的表现。一个孩子,如果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不好,不能得到学校的承认,虽然不能说其未来已经被判了“死刑”,但却可以说已经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正是因为表现如此重要,学校和教师才会将其天天挂在嘴边,用以警醒、督促学生时时处在最佳状态。也正是因为表现如此重要,以至于父母每天放学接孩子时,脱口而出的话往往不是“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好吗?”而是“你今天在学校表现得好吗?”按理说,最爱孩子的父母首先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过得如何”,比如是否开心、是否遇到了麻烦等,这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关心孩子。多数父母舍此而不顾,只关心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如何”,就在于最爱孩子的父母深深地知道,与“表现如何”相比,“过得如何”是次要的。在表现这一教育常用语的反复浸润下,表现也会慢慢潜入学生内心,“由内向外”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表现不单是“由外向内”向学生提出要求,还会进入学生的内心变成学生思考与行动的内在驱动力。表现良好,就会感到满意、高兴;表现不好,就会感到沮丧、愧疚,觉得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对学生来说,教师和学校是他们表现的衡量者,似乎处在优势位置。实际上,教师和学校也是要被看表现的,表现良好、优秀与表现平庸、糟糕,得到的对待那是有天壤之别的。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优秀的教师、学校、大学,那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表现糟糕的教师、学校、大学,只能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时刻都有被淘汰的危险。 说表现是教育常用语,还在于它常常用来界定其他教育概念。比如,教育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概念,但这个概念总与表现密切相关,有时是对学生、教师、学校表现的评价,有时又将评价与表现结合起来,用表现来限定评价,所谓“表现性评价”或“基于表现的评价”。最近红遍全世界的“核心素养”概念,其界定也离不开表现,比如说“表现是素养的可观察面,而素养则具有内在性,既有可观察面,也有不可观察面,表现是行动中的素养”(Hutmacher & Walo,1997)。“素养”(competence)本不是一个教育概念,似乎拉上了表现这一教育常用语,素养就可以得到界定,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成为教育概念。 就是这样一个常用语,当我们将其从日常使用中提取出来,思考其确切涵义和学术界定时,在中文教育学术文献中却又是那样难以找到线索。中文教育学术,甚至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表现都是极少涉及。被用来界定其他教育概念的表现,本身却在教育与人文社科学术中难觅踪影,不能说不是一个“怪现状”。细细想来,也不奇怪,在人的世界里,确实存在着“熟悉的陌生”这种悖论性的现象,即我们对异常熟悉的事物,就想当然地以为我们了解它,就不再将其作为研究的对象。“熟悉的陌生”其实就是由熟悉导致的陌生,那么克服“熟悉的陌生”的最好方式就是重新将其陌生化,去掉熟悉的干扰,从远点开始对其展开研究。 二、表现与人的存在 (一)表现与人的存在 在中文中,表现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表示出来”,一个是“故意显示”。前一个含义是中性的,比如说,“他的善良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的“表现”更多的是客观显示。至于“故意显示”,则是主体对自己的言行有充分的意识,也清楚地知道他人的在场与注视,在这个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意识,以言行去刻意展示。这时候主体所刻意展示的,要么是自己想要别人知道的,比如自己的富有、才华、优雅等,是让自己自豪或得意的;要么是对方所需要的,比如对方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是基于对他人心思的猜度显示出别人所想要的。 Performance有多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活动执行与完成任务的水平,这与中文中的通过言行“表示出来”相通;第二个含义是“投资的获益程度”,这是中文表现所没有的含义(这个含义对表现概念的当代演变有重要意义,后文再详细阐述);第三个含义是典礼与仪式,这个意义已经慢慢消退;第四个含义是愤怒或过度行为的展示,这也是中文表现所没有的含义,其在当代语境中的意义也在消退;最后一个含义则是艺术表演,即表现就是表演,这个含义与中文中的“故意显示”相通,依然是理解表现这一概念的一个重要维度。总之,performance具有艺术、行为、技术、经济等多种含义(Kirten,2015)。 表现有多重含义,但其中有一些基本的、必不可少的要素。首先,他人可见性是前提。表现,最基本的含义是显示出来成为可见的。如果隐含起来,是不可见的,那就不是表现。比如,我们的内在心理活动、我们的梦境,处在一种他人不可见的状态,就不是表现。那什么是他人可见的呢?与身体相关或通过身体的活动,包括表情、话语、动作以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活动,都是他人可见的,都是表现活动。第二,他人可见性已蕴含着表现的第二要素,即他人相关性。也就是,表现虽然以自己的状态与能力为基础,但一定不是孤立的个人状态与能力,而是与他人相关的状态与能力。如果没有他人,也就无所谓表现。孤身一人做事的时候,人也会说“自己表现不错”,这时他人虽未实际在场,但我们还是预设或想象他人在场的,来自人间的我们,在暂时孤立时,他人实际上也是如影随形的。第三,既然是他人可见、与他人相关的,有自我意识的人就要给他人看我们“最好的一面”或让别人相信我们有他们所需要的能力或品质。如果说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还是表现的话,我们通过“打造”(fabrication)这一手段来让别人相信自己具有某种能力或品质,就是表演了。也就是说,表现和表演本是一体,很难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