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在对象化实践中建构文学读—写共同体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建军,西北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艺争鸣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9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柳青是一位有着强烈对象化意识的作家。他认为,作品都是为对象创作,让对象阅读,在对象的欣赏活动中实现价值。离开了对象的阅读欣赏,文本就变成了作者的自言自语,没有任何的价值与意义。作品要被对象阅读欣赏,作家必须懂得对象,必须深入对象的生活,体验对象的人生,与对象形成感觉相通,理想相近的生活共同体。进而,站在对象之外,对其进行审美改造和加工,形成一个用人生本色感动对象,用艺术理想提升对象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把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建构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的精神家园,让读—写双方在此形成一个审美共同体。

      柳青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都与他当时亲历的对象化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他文学创作成就的每一次提升,都与他对象化活动的深入密切联系在一起。他在《美学笔记》中指出,作家的文学才能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作家的气质更具有社会实践的性质。作家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与人民群众同生活、同感受、同爱憎,才能够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也用一切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柳青把作家深入生活称为对象化实践,认为这是作家进入艺术创之前必不可少的生活实践。在对象化的生活实践中,作家首先把自己化入人民群众之中,化为自己将要描写的人民群众的一分子,与人民建构一种生活共同体,让人民生活陶冶自己,丰富自己,才能形成人民群众的生活感觉与艺术感觉,才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人生理想与审美理想。进而,作为人民同时也为了人民,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其对象化创作的经验,让自己远离带艺术大师公家成为一个艺术共同体。最终,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对象化手法,对人民群众的人生实践和社会实践进行艺术化,将其化成一种通体散发着人民生活气息的“演小说”的艺术形式。并且用这种艺术形式为人民建构艺术化的精神家园,吸引人民,感召人民,与人民结成精神共同体。柳青指出,“文学是一种综合感觉的语言艺术,既通过五官引起读者的艺术感觉,也通过读者的精神(思维和意识)引起读者的艺术感觉。人们常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作品的好坏,在拿思想原则性和艺术形式美(主题、结构、情节和语言)来衡量的时候,有决定意义的是:读者能否通过精神感觉与艺术形象同在,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魅力。”(2)

      一、扎根群众之中,进行对象化的生活实践

      柳青终生奉行“要想写作,就先生活”的原则。在他看来,写作既是作家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与对象——读者进行的一种对话活动。这种生活方式和对话活动是由对话对象决定的。想要对话产生效果,作为说话者——作家必须熟悉其对话对象——读者的话语规则、人生理想、审美趣味。这就要求作家深入到话语对象——读者的生活之中,与其结成感同身受的生活共同体,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他说“深入生活,改造思想,向社会学习。这是文学工作者的基础,如果拿经济事业和文学事业比的话,那么,这个就是基本建设。”(3)为了搞好这项基本建设,作家必须在自己选定的对象——读者群落中给自己建立一个根据地,在根据地里扎根,与根据地的人民(未来作品的读者)建立一种呼吸吐纳关系,从中摄取和消化自身缺少的人生经历及艺术营养,丰富和壮大自己的生命感以及艺术感。中国当代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作家只有把根据地建立在人民群众生活栖息的地方,才能深入地亲历人民大众生活现实,体验人民大众生活苦乐,感悟人民大众生存需求。才能做到不仅通过自己的思维,而且通过全身心的感觉,捕捉到人民生活的丰富内涵、纯真本质和独特形式。才能在对象化实践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把对象化实践进行的彻底。为写出能够温润人民心灵,启迪人民心智,在人民中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积蓄丰厚的创作资本。

      柳青深入人民生活的对象化态度非常坚决和彻底。他在皇甫积极投身于当时农村正在进行的合作化运动,积极地参与,用心地体验,细致地观察,深沉地思考当时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对当时正在进行的合作化运动及“三农”问题,真正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他把人民生活中遇到的生活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对待,把人民肩上的担子当作自己的担子来扛。从来没有站在局外进行旁观。1960年4月,他将《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全部交给王曲公社,作为工业基建费用。当时的长安县委书记指示下边的负责干部,“老汉辛苦了这么些年,应该给他留下些,怎么能让他全部捐献呢?”他说:“不,不能留,哪怕是一分钱也不能留。留一分钱都不叫全部。”他对劝他的干部说:“我也是公社社员嘛,社员是体力劳动,收获都交公社了,我是脑力劳动,收获也应该归于公社。”⑷并且再三叮嘱公社领导,对此事保密。1962年4月,由于饲养管理不善,他所在的公社各生产队普遍发生牲口死亡现象。得知此事,柳青随即放下手头正在写作的《创业史》第二部,同公社干部王培德、胜利大队王家斌等,一起检查全公社各生产队的饲养室,和饲养员们座谈,总结经验与教训。之后由柳青执笔写出了《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交给全公社的饲养员及干部群众讨论后油印下发。后来长安县政府将其印成插图小册子,发给全县的饲养员。

      柳青是对象化实践的坚持者,也是这种对象化实践的受益者。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化表现,这些作品既有与物婉转的精妙,又有与心徘徊的独到。柳青对象化实践的经验,形成了当代陕西文学的一种创作传统,造就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影响了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向,也为世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形成了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中国方案。但在当时,也有人对他的对象化实践活动表示质疑。有人告诉他,某地有位年轻作家深入生活三年,年年被评为五好社员,却怎么也写不出作品来。柳青听到此事之后,首先表达了对这位年轻作家深入生活,进行对象化实践活动精神的敬佩。认为,这位年轻作家深入生活进行对象化实践活动本身没有问题,之所以写不出作品,是因为他在进行对象化实践时忘了自己的作家身份。柳青中肯地指出,如果这位作者能把这种对象化实践坚持到底,总结经验,改变方法,即在保持作家的独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对象化实践,一定会比那些脱离人民生活的作家更能取得成就。“作家的文学才能和作家气质要在对象中肯定下来,这还需要作家有别于他要对象化的人(即工农兵群众)。”(5)作家扎根基层群众之中进行对象化实践,目的是与人民群众构建一个生活共同体,甚至生命共同体,在这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中,熟悉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为今后在创作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审美共同体打造一个坚实基础。因此,即使在深入生活进行对象化实践阶段,作家也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民同质化,他依旧必须保持自己的审美创造者的本色,以此区别于生活中的人民群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