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炎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在中国本土产生,吸收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全部精华,符合中国文学现实和中国人精神内核与审美习惯的文学理论。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有两个关键,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学现实的有机结合,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历史经验证明,当两个结合成功实现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就顺利发展,当两个结合未能实现或者其中一个出现偏差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就出现挫折与曲折。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其目标指向是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材料,最终诉求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和话语体系。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9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9)05-0140-07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研究”这一课题名称本身,就意味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还没建构成功,有必要在新时代继续努力。要建构就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因此,本课题内含的总体问题实际有两个:一是如何研究、总结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二是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前者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后者是延伸的研究对象。以下试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经验研究的总体问题和历史分期

      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这个中文术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风东渐后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中国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思想。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便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文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话语体系,完整、自足,符合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创作的实际和需要。古代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文学思想、话语体系,创作、评判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也能得心应手,解决问题。如果让其自然发展,它也可能产生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但晚清时期的西风东渐,改变了中国的现实,古代文论不能适应急遽变化的社会和文学现实的需要,中断了自己的自然发展过程。相对自足、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受到严重冲击,逐渐边缘化。中国古代文论退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理论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系开始建构。这一建构过程走过曲折之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至今还未完成。但时不我待,中国崛起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要求与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国当下文学和文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文学理论界平等对话的要求等,亟需中国文学理论界尽快地阶段性地完成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因此,总结与反思百年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当前的文学和文学理论现实,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世界文学理论的建构中提供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做出中国贡献,便成为当前中国文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有三个关键词: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应该从五个方面理解:其一,它是由中国学者建构、在中国本土产生、有着自己的独立品格和内在完整性的文学理论;其二,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精髓的文学理论;其三,它是建立在中国现实和中国文学现实之上、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的全部精华的文学理论;其四,它是具有国际视野、融合了西方文化与文论的精华并使之中国化的文学理论;其五,它是具有当代性、创新性、开放发展的文学理论。这五个方面的统一,就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在中国本土产生,吸收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全部精华,符合中国文学现实和中国人精神内核与审美习惯的文学理论。“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术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方面的内容,是三位一体的集合,是全过程的综合反映。在本课题中,建构指一种自觉的设计、创建、构造某种理论观点、理论体系的精神生产过程。建构不完全是个时间概念,也不意味越在后面提出的观点、思想就越可取。建构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方面。宏观指理论体系的顶层设计、建构,重大的具有指导性、方向性的创新性观点的提出等;中观指子系统的提出、建构,重要的创新性观点的提出等;微观指对于理论体系的完善、细化、具体化,局部的理论分系统的设计、新的思想的提出等。这三个层面总的来看是统一的,但也存在矛盾和张力。这种矛盾与张力的解决,有利于更好地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建构是开放的,建构的过程永远不会终止;但它又是阶段性的,在一定阶段,它又是相对稳定的,由此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新时代的现实要求我们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这是新时代文学理论工作者肩负的时代重任。“历史经验”是人们在一个一定时长的过去了的时间段通过社会实践得到的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部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经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失败、挫折所获得的教训也是经验。消极的经验可供人们借鉴,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就本课题而言,历史经验就是自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学者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

      如果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已经走过170多年的历程。这一百多年的历程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二是《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创办的1915年,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1949年,四是“文革”后邓小平重新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1977年,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2012年。根据这些时间节点,我们把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即1840-1915,1915-1949,1949-1977,1977-2012,2012-至今。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们重新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现实语境和主要依托。

      二、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内部构成

      从内部构成看,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学理论。这两个部分的融合与统一,即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自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文学理论,但它有其特殊性。它不仅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处于中心的位置,而且在中国的文学体制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将其单独划分出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学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也理应成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的过程看,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文论渐渐消解和边缘化,现代文学理论体系以西方文论为参照系开始建构。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摸索阶段,直到延安时期,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中国文艺现实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核心的文艺思想体系,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才正式形成,并以此为出发点,向前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五四”以来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①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文艺问题,发表自己对于文艺的看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初步形成。但是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存在三大先天不足:其一,未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没有明确的建立中国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的意识;其三,缺乏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储备。毛泽东克服了这些不足。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论断,也是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建构“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主张。②虽然毛泽东是从政治角度提出这一主张的,但同样适用于文艺和文学理论。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与中国文艺的实际,提出了一整套符合中国社会、民族和中国文艺实际的文艺思想,建构起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一文艺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如过分强调文艺批评的政治维度,将普及与提高作为文艺的核心问题并侧重普及;将知识分子划在工农兵之外,预先规定工农兵改造者的地位和文艺工作者被改造者的地位,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