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研究的几个学术热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欧阳友权,文学博士,安徽大学文学院大师讲席教授,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文艺理论、网络文学和新媒体文化。电子邮箱:oyyq163@163.com,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九龙路111号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文学院,邮政编码:230601。 贺予飞,文学博士,湖南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新媒体文化产业。电子邮箱:heyufei629@126.com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日渐升温,学界集中探讨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网络文学社会效益与法制监管、网络文学的文化传承、网络文学产业问题、网络文学的文类与作品评论、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网络文学的数据资源建设与学术路向选择等,是当下最受关注的学术热点;并且,网络文学的动势和局限研究,也成为助推和回应该领域学术热点的一部分。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9 年 11 期

字号:

       This article was supported by the Major Project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Fund (16ZDA193).

       历经20余年风雨历程,我国的网络文学已成长壮大为一种文学的“巨存在”,不仅积累了数以千万计的原创作品,也引发了诸多文学理论批评观念的变化。时至今日,在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文学拐点上,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浮出水面,构成了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热点和焦点。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回应,对推进我国文艺学建设、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前行意义深远。

       一、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

       网络文学体量巨大、增速惊人,如何建立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学界聚焦这一话题,做出了积极探索。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设立《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大招标项目和《网络文艺发展研究》重点项目,分别由中南大学(首席专家欧阳友权)和山东大学(项目负责人谭好哲)获准立项,让这一问题研究进入主流学术。在论著方面,张立的《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3月)就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庄庸、王秀庭的《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从网络文学的国家政策、生产机制、理论批评、发展历程、作家作品等方面探索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之道。另外,张仁竞采用计量统计学方法,就2000年以来网络文学的7119篇文献进行系统整合,归纳出网络文学的研究取向和热点变迁,评价体系建设居于突出位置。①鲍远福则清理了近20年来我国网络文学的概念发展、意指特征和研究范式等问题,以探究理论批评的切入点。②从学者的选点看,马季、邵燕君、肖映萱、吉云飞、欧阳友权、贺予飞、邓祯等人的相关论文,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前沿话题、热点事件、理论生态、构成主体等进行了年度全景式检视。③针对具体的现象和门类,陈定家指出了新媒体批评陷入标准混乱、价值迷失的困境。④夏烈认为,“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介裂变使文艺批评生态与批评者主体发生重构。⑤潘桂林呼吁高校调整并创新学术评价体制,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要增强线上交流能力。⑥许多研究遵循从“史实”到“史论”的持论逻辑,欧阳友权、禹建湘、欧阳婷、罗先海等人,在观念转向、标准创建、功能变迁等论域,开拓出网络文学批评史的思维空间与学理范式。⑦用新理论、新方法、新视野构建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体系,成为网络文学研究的新亮点。黄鸣奋以数码诗学开拓网络文学的理论创新路径,从计算主义、Web升级等方面入手来探寻网络文学的本性与艺术价值,确立网络文学的评价尺度。⑧周志雄深入网络文学创作一线,根据价值、理论、审美、文化、技术、接受、市场等维度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⑨单小曦从网络生成性、技术性—艺术性—商业性融合、跨媒介及跨艺类、“虚拟世界”开拓、主体网络间性与合作生产等尺度,提出建构以“媒介存在论”为基准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⑩党圣元提出,网络文学评价要将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学等理论资源有机融合,对网络文学进行理论创新研究。(11)针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如作品的海量阅读、评价标准无从依傍等,欧阳友权呼吁理论批评家们进入网络文学现场,建立网络文学批评的通变观,形成“写、读、管、评”各环节相通的“批评共同体”。(12)

       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是当前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专家学者们的持论起点与逻辑支点不同,则理论路向不同,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与参考范式。那么,怎样才能判定哪种标准更为恰当和更具理论效用?首先,以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来对待网络文学已经产生了明显的不适应征兆。人们阅读网络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娱乐消费与生活休闲方式。网络文学所形成的“生产—消费”活动为文学打上了商品属性的烙印。当商业资本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强力引擎,作品点击率、用户流量、粉丝黏性、写作“续更”能力等成为考量标准,传统文学评价标准与网络文学产业化标准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二律背反”现象;其次,将西方文艺理论全盘照抄,以西方文艺理论的致思维度来制定一套衡量网络文学价值的理论模式,将始终无法切中肯綮,对网络文学的现象体认如“隔靴搔痒”,终而会丧失了理论的鲜活性、现实性与在地性;第三,仅从数字传媒技术角度切入,用工具理性将网络文学一以贯之,致使网络文学的理论言说沦为技术文化读本或新名词术语的“集束式轰炸”,必将使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陷入“聚焦失准”与“价值位移”的误区,于实际理论体系建构意义甚微。

       既然如此,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将以哪里为肇端?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家又如何在纷繁杂呈的理论与现实困境中突围?这无疑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笔者看来,网络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体量庞大,研究者需坚持“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的原则,时刻关注文学场的动向,这是进行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前提条件。“文学”与“网络”、“文学”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无法回避的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两组关系,是解开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之谜的关键。无论是“网络”还是“市场”,网络文学的落脚点始终应该在“文学”上,“网络”和“市场”只能是它的制约因素和充分条件。一方面,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它作为一种新民间文学样式,反映了时代潮流变化与广大读者的心理诉求,“网络”与“市场”赋予了网络文学广阔的自由空间与创造精神,由此它才能勃发生机、野蛮生长;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不能屈从于市场利益或任由技术操盘,而应该保持其文学性,赓续文学传统,从“规模扩张”向“内容为王”转变。理论批评家们在构筑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时,需围绕网络文学之于文学的独特性与共通性这一核心基准,坚守文学的艺术品质与人文精神,同时尊重市场选择与自由审美,避免评级体系与批评标准因循守旧或凌空蹈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