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西进”:法国激进左翼文论与毛泽东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振江,文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研究方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西方激进左翼文艺理论,电子邮箱:zhenjiang1975@163.com。

原文出处:
中国比较文学

内容提要:

1960年代至今,在“东风西进”的语境下阿尔都塞、巴迪欧、齐泽克、朗西埃、巴里巴尔等为中坚的法国激进左翼文论不断地接受和阐释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文艺思想),这促进形成了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当代法国激进左翼文论。毛泽东的矛盾论、群众路线、文艺与政治、人民文艺等革命理论被法国左翼当作主要的理论创新资源,充分渗透进了他们的思想体系和文论实践中。阿尔都塞、巴迪欧和齐泽克在持续接受和诠释毛泽东《矛盾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唯物辩证法,不过其中有正读也有误读。而朗西埃则在“五月风暴”中转向工人研究,深度吸收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和文艺政治观。我们在朗西埃的政治歧义、感性分配和文学政治中能够看到毛泽东人民文艺的当代回响。当然,法国左翼眼中的毛主义不能完全与中国语境中的毛泽东思想画等号,这样“东风西进”过程中就存在着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正读和误读。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DOI:10.16234/j.cnki.cn31-1694/i.2021.04.002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162)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也遵循了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规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交流互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时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个是吸收外来理论资源进行理论创新的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需要不断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同样,欧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也需要吸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成果。前者是“西风东渐”的过程,后者是“东风西进”的历程(沃林2017:5;2014:47),中、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交流互鉴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交流和“理论旅行”的案例。法国激进左翼文论主要指1960-1970年“五月风暴”中涌现的诸如阿尔都塞、巴里巴尔(Etienne Balibar)、马舍雷等人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000年之后出现的巴迪欧、齐泽克、朗西埃等人的当代激进左翼文论(或称之为“阿尔都塞学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特指以毛泽东革命理论和文艺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法马克思主义文论之间的交流对话,体现跨文化、跨国家、跨时代的文化共同体之间的间性对话。中、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对话,就如同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一样,是思想上“你来我往”的理论旅行过程。从主体间性哲学视角来看,一个主体不仅要接受另一个主体的思想,还要看到对方眼中的自我,从而在以我为主的理论创新中延续和发展本身的理论传统,反之,对于另一个主体来讲也是如此过程。

       一、法国激进左翼文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双向旅行”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左翼基于自身理论的发展需要,找到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中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成果,以阿尔都塞、巴里巴尔、朗西埃、马舍雷等人为代表,大量地吸收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养分,在自身理论革命的基础上创新了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论。阿尔都塞学派在法国青年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促发了“五月风暴”革命运动,同时也产生了巴迪欧、朗西埃、齐泽克等新一批激进左翼理论家。1980年代至今,“西风东渐”中我们不断译介和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国激进左翼文论,加深了对中国文论中诸如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认同等问题的研究,阿尔都塞学派的理论也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可资借鉴的养分。因此,法国左翼文论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理论旅行和思想对话会。

       从历史上看,1936年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引起了西方世界对中国革命的浓厚兴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革命思想以及第三世界理论传播到美洲和非洲,推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1954-1965年,《毛泽东选集》(特别是《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语录》《毛泽东论文艺》等理论著作传播到欧美,使得法国激进左翼学习和接受毛泽东思想蔚然成风。“法国毛主义繁荣于1966年至1976年。[……]毛泽东的共产主义思想在知识分子精英,特别是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以及像阿尔都塞、让·卢克·戈达尔、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让·保罗·萨特和菲利普·索莱思这样的大思想家中扎根。毛主义被证明是68年出现的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倾向。1968年10月,巴黎高师毛派主义的核心人物加入了五月风暴事件的反独裁领导人的群体,形成了无产阶级左翼,这一运动在接下来的六年里,被公众认为是毛主义的同义词。”(布尔格 114-115)其中,活跃的主要的毛主义团体有“马列主义共产青年同盟”“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党”“无产阶级左派”等。

       1955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波伏娃访问中国,并参加国庆大典。中国之行对萨特和波伏娃意义重大,使他们现实地了解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更促使他们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萨特随即发表了“我对新中国的观感”,波伏娃发表了《长征:中国纪行》,在文中他们认为独立后的中国在从事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提升人民大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20世纪70年代初期,萨特、福柯和《太凯尔》群体等重要知识分子倾向于毛主义,将其作为实现‘介入’价值的最有效途径。”(沃林 2017:31)萨特同情毛主义主导的激进学生运动,并与之保持密切的合作。“无产阶级左翼”领导人被捕后,他担任《人民事业报》主编,为“五月风暴”助力疾呼。福柯受到毛主义者的影响,组建了监狱信息小组,开展暴力机构与微观政治学研究,左翼思想的影响在他后来关于监狱、规训与惩罚等微观权力政治研究中显露无遗。

       而作为毛主义成员集体导师的阿尔都塞,他接受毛泽东思想就更早了,受到的影响也更深刻、更久远。1952年毛泽东的《矛盾论》翻译成法文出版,1953年阿尔都塞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就引用了该文本,表明了他对毛泽东矛盾论的浓厚兴趣。此后,他带领巴黎高师的学生研读《毛泽东选集》,认为毛泽东是继列宁之后的一位政治战略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颜芳 12-13)。①众所周知,1962-1963年阿尔都塞写了“矛盾与多元决定”“关于唯物辩证法”2篇论文,后收入《保卫马克思》,这是他接受和阐释毛泽东辩证法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他关于矛盾论和辩证法的研究也被其学生巴迪欧、齐泽克等继承,甚至在拉克劳等后马克思主义这里也引起了回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国左翼诸如萨特、福柯、阿尔都塞等把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著作作为主要理论创新的来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成果已经转化为法国左翼理论再生产的有机原料了。“五月风暴”是法国激进左翼理论催生和探索的结果,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东风西进”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