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政治思想史

内容提要:

董成龙博士的《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一书,以立朝、立教为线索切入司马迁的汉朝政治观察,通过体味《史记》书法并追索司马迁的心法,把司马迁请回当代,敦促我们缕清自己赖以理解眼下身处的古今之变的政治觉悟。本文与之一起思考,搞清武帝和司马迁所面对的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时刻;进而指出,该书的时代意义在于,它向我国阵容庞大的史学界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史学样式或史学精神才切合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字号:

       时刻(moment)注定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标志,这不仅是因为黑格尔用这个语词所标明的世界历史新阶段已经成为中国的经历,或者不易辨识的“马基雅维利时刻”正在向我们抛出难以抵御的媚眼。古老中国的晚近150年历史清楚表明,新中国的崛起的确堪称世界历史的又一个关键时刻(kairos)。

       问题在于,对谁来说以及从何种意义上说,当今时代堪称世界历史的又一个关键时刻?显然,对不同的智识人来说,即便共同撞上同一个关键时刻,其含义可能会完全不同。

       董成龙博士称自己的这本小册子《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着实是一篇关于《史记》的读书报告”①。表面看来的确如此,但读者恐怕很难把此书仅仅视为一篇读书报告。毕竟,作者在题为“引言:阅读司马迁”的第一章结尾时如是说:

       草此小书,以汉朝的立朝与立教为线索,贯通《史记》的叙事和司马迁的关切;重整这一笔法及其背后的心法,或为在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思考立朝和立教的问题聊备一说亦未可知。(《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第19页)

       很清楚,作者在今天读《史记》意在因应“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可是,在上面这段表述中,“立朝和立教”作为问题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有“汉朝的”界定,第二次没有。按具有世界历史视野和历史哲学眼力的政治思想史大家沃格林(1901-1985)的说法,高祖立朝至武帝立教的时代同样堪称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②成龙博士究竟要“思考”哪个时代的“立朝和立教”,显得刻意含糊其辞。在上引那段话之前,作者还说:

       司马迁生逢立朝六十余年,国朝业已展开关于德性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最终于汉武帝时期形成有关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德性的定位,从而规范了汉朝以后的国朝道路,这一道路甚至成为以后中国历朝“超稳定结构”的规范之一。(《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第18页)

       在整篇“读书报告”中,此类修辞或语式不时可见。③很明显,作者刻意将相隔两千多年的两个世界历史时空中的中国时刻叠合起来,以便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今我们身处的历史时刻与武帝—司马迁的历史时刻有怎样的政治思想史关联。

       人们难免会问:世界历史上的古今两个中国时刻可以叠合起来思考吗?这样的疑问其实来自作者自己,因为他在开篇就说,自“泰西政教澎湃东来,华夏大地与产自欧洲的现代国际体系不期而遇”之后,“摆在时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我们该如何走出中世纪”(《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第1页)。既然如此,若把世界历史中的两个中国时刻叠合起来看,那么,作者希望今天的我们关切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呢?

       作者通过体味《史记》书法并追索司马迁的心法,并非仅仅呈现了自己的深切思考。可以说,作者把司马迁请回当代,敦促我们反省自己含混的历史意识,缕清自己赖以理解眼下身处的古今之变的政治觉悟。

       一、立教时刻与政治史学意识

       “立教时刻”是本书的首要关键词,就字面含义而言,它指的是汉武帝形塑中华帝国的那个历史时刻。由于我们的历史时刻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该如何走出中世纪”,汉武帝所形塑的中华帝国形态就是我们应该走出的历史形态。倘若如此,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理解或评价历史上划时代的华夏君王。④

       在我国传统帝王谱系中,汉武帝早有“雄才大略”、承“三代之风”(班固语)的美誉。毛泽东的光辉词作《沁园春·雪》具有世界历史的现代视野,武帝在他笔下仅仅是“略输文采”,其武功至伟毋庸置疑。但是,在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武帝几乎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罪人:他“独尊儒术”,使得中国式“君主专制”政体延续长达两千年之久,罪莫大焉。在现代中国的世界历史时刻,武帝一度成了史家笔下的鞭尸对象,甚至其赫赫武功也遭贬低。据说,专制君主的种种毛病在他身上已经显露无遗。⑤

       史家贬低汉武帝,并非现代才有的事情。宋代大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痛斥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⑥,几乎与暴虐的秦始皇相差无几。今天的我们没想到,若干年前,事情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当今史学界名家辛德勇教授出版了名为“制造汉武帝”的小册子,“试图揭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为达到其政治目的而径随己意构建历史的情况”⑦。

       此事的起因是,曾有某位德高望重的古史学家凭靠《资治通鉴》的记载认为,武帝晚年临逝前曾经转变治国理念,不再“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并下诏“罪己”。在晚近的标准国史大纲中可以看到,这事似乎成了武帝应当享有历史美名的证据。⑧经过现代启蒙洗礼的我们难免心生疑窦:天底下真有这样了不起的君王?

       辛德勇教授以令人赞叹的考证功夫让我们看到,下诏“罪己”这件事纯属司马光“随心所欲构建史事”的编造。不过,志在澄清史事的德勇教授颇有分寸地告诉读者,他的考证结果至多“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学生,至少就《通鉴》的西汉部分而言,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史料价值”(《制造汉武帝》,第2页)。

       如今的大学生恐怕不会像史学名家那样有分寸感,他们也不知道司马光罗织的武帝所犯下的那些罪行是否同样“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史料价值”,难免会因此对司马光这样的历史思想家留下负面印象。这位大政治家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竟然随心所欲编造史事,令人不齿。按现代的政治觉悟或历史意识,这类政治目的不外乎是为专制服务。大学生们一般没谁会进一步去想,为何司马光明知武帝一生“穷奢极欲,繁刑重敛”,还要编造他临终前下诏“罪己”的事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