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限度及其超越

作 者:

作者简介:
罗祖兵(1974- ),男,湖北竹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小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原理研究。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在当前的教育研究中,存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唯一化、万能化的倾向。其实,二者的深度融合是有限度的,它比较适合于预成性教学、知识类目标的教学及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不能只强调“深度融合”,更应实行“全面融合”。从“融合程度”上讲,有简单结合、中度整合、深度融合;从“融合途径”上讲,信息技术可以作为环境、作为手段、作为内容、作为思想融入教学。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9)01-0060-06

       或许是由于教学积弊太深以及人们改革教学的愿望过于迫切,当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并带来其他领域的深刻变革时,人们几乎将教学问题的解决全都寄希望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其实,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且二者的深度融合是有限度的。换个角度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各种程度的融合都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被过分推崇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教学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使命。2012年3月13日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在其推动下,不少研究者都投身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甚至出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狂热症”。

       (一)“深度融合”的方式被唯一化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已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那什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呢?有研究者从正面指出[1]: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指,基于教学的生成本质和促进人文化成的价值追求,适应、激发和融通互联网的属性、功能尤其是互联网思维,在两者的相互渗透、双重双向一体化超越中,实现教学在互联网中的恰切呈现以及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合理展现。有研究者则从反面指出[2]: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中,许多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仍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外在的物化方式进行使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管理与评价中也未能建立相应机制,其结果必然导致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教学信息化推广应用停滞不前,信息技术无法在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中发挥真正的作用。不论从哪个方面看,在论者看来,如果仅将信息技术当作教学的手段与工具,那就不是深度融合;深度融合应是二者的无痕化结合,相互融入对方。

       这与研究者对“融合”一词的解释一致。有研究者指出,“融合”不同于“整合”[3]:“整合”是两个相互独立事物的联接、集成,是“外力”干预下的目标诉求;“融合”是构成两个事物的要素从“基因”层次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创生出新的生态元素、新的生命结构。另有研究者指出[4],“融合”是彼此靠近,优势互补,二者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它必须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

       不论是根据常识还是依据理论思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都应该有多种模式,然而在人们强调二者深度融合时,同时也包含了对非深度融合的批评。如有研究者指出[5],高层次整合(相当于深度融合)摆脱了“停留于技术、方法、方式和技术、工具、模式等层面的徘徊,遵循的是技术、工具、形式的逻辑,避免了导致课堂教学异化”的“整合”形式。这一观点除赞扬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外,还间接地指出非深度融合会导致教学异化。还有研究者将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方式分为四类[6]:塞入、加入、嵌入、融入。并指出在信息化时代,将信息技术完全拒之于教学之外是不可想象的;将信息技术“塞入”“加入”教学是不可取的;即便将信息技术“嵌入”教学,依然不能有力回应信息化时代对教育与教学提出的强劲挑战;信息化时代呼唤着与之相应的新教育、新教学,而这种新教育与新教学,只有在运用信息技术创构出全新教学时空后,才有可能诞生。这等于是说,在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塞入、加入、嵌入教学都不适宜,只有深度融合才合适。总之,在众多研究者看来,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结合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应该被抛弃、改进和提升。

       (二)“深度融合”的功能被过分夸大

       在许多倡导深度融合的研究者看来,只要实现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似乎都将迎刃而解。概括而言,有以下几类观点。

       第一,深度融合能够带来教学思想的变革。比如,有研究者认为[2],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生态系统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若仔细分析,这一论断是有问题的。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生为本”,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充分关照学生的实际与需要。显然,如果教师不出场,仅通过信息技术,很难做到以生为本。反之,即使不使用信息技术,只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亦可做到以生为本。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不通过信息技术而通过教师直接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更有利于做到以人为本。由此可知,教学中能否做到以人为本,与使不使用信息技术没有直接关系,说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促进教学思想转变为“以人为本”是站不住脚的;它只不过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落实而已。对于其他教学思想,也可做同样的分析。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促进某些教学思想的落实,但若因此说它能带来教学思想的变革则言过其实。

       第二,深度融合能带来教学的系统性变革。凡是极力倡导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整合的学者都认为,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带来教学的系统化变革。比如有研究者认为[2]: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更带来了深层次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将越来越强;教学体系更具开放性、整合性和生命力;在教学思想上,终身学习逐渐成为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开始改变过去单一的科学主义取向,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重新寻求人文主义关怀。还有研究者认为[7]:教育信息化2.0(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成为共生的融合的整体)不仅改变了物理环境、学习内容等,还带来了教学形态、流程、模式上的变化,从更深的层面上改变了教育生态系统,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此仅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例来分析。众所周知,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华,信息技术并不能改变这些内容,它只是改革了这些内容呈现和传递的方式。当然,信息技术也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但它对其他教学内容本身的变革作用微乎其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