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1)02—0009—08 一、教育经济学的成熟以及宏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基本标志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成功。厉以宁(1984)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的科学”;或者,“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的科学”。邱渊(1989)则认为:“教育经济学从教育具有经济性能的角度来观察教育事业的全过程,它把教育过程同时当作一个经济过程来看待,从教育与经济之直接关系中来研究教育经济性能的客观规律性”;“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工作的经济功效及其经济条件的学科”。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编写出版的《教育经济学概论》(1983)指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教育经济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与教育训练关系的角度,从科学知识延续、积累、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教育对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上述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熟的教育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1 )宏观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经济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2 )微观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领域自身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时,我国教育界和理论界已经对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产业达成了共识。于是,研究教育产业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就是宏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而研究教育产业自身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就是微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在宏观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核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有条件和功效两个方面。教育的经济条件是指教育的可用经济资源,也即经济对教育的投资,体现出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依存性或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的经济功效是指教育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或收益,也即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出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性或社会经济对教育的依存性。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微观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中,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即教育投资的产出水平也即教育产业和教育过程的经济效率或经济效益是核心。用计量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要研究教育投资的成本效率和成本效益。 二、教育的经济效益 1.教育经济效益的定义和内容 宏观教育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教育的经济效益。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在物质生产部门取得国民收入的增长;上述国民收入增长额在扣除用于教育和培训的全部经费之后得到的余额或纯收益,即是教育经济效益的量值。 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表明:教育投资并非单纯消费性、福利性投资,而是与物质资料投资类似、甚至效益更大的生产性、建设性投资。 教育的多重(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作用、职能、功效、效用等),形成了教育的多重效益。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精神上的效益: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功能; ●物质上的效益:在人类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功能。 教育的经济效益——教育在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即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功能的度量。 教育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社会经济效益:经训练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国民收入; ●个人经济效益: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 发挥教育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教育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协调适应: —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应同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两者在数量上要协调发展; —教育的层次、专业结构要和经济部门的产业、行业与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 ●教育质量应有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成果应达到教育目标、确保质量合格。 ●要有配套的专门人才和劳动力使用管理制度和正常的经济建设环境:如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人事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正常的生产秩序、饱满的生产任务等。 2.教育经济效益的特性 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以下特性: ●间接性:教育过程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教育过程首先培养人才和劳动者、开发智力,创造和传播知识、科技文化,然后由经过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经济效益。 ●迟效性:教育的经济效益要等教育过程结束后,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进入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后才开始创造和产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