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

作 者:

作者简介:
任友群,顾小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启动的1978年,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开始建立,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诞生。40年间,教育技术学发展经历了视听教育、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教育等阶段,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学科实践上均取得不俗成就。从技术支持的辅助教学设计能力,到应用信息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设计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升;从早期的学科理论的借鉴与发展,到现在的跨学科理论创新,学科本体知识持续充实;从早期的参与信息技术教育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到重塑教育生态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科实践不断丰富。当前,在教育信息化2.0和智能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南国农之问”困境依然严峻,在学科理论的方法突破和学科实践的智能升级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展望未来,教育技术学有望发挥后发优势,依托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沃土,发展与提升学科实力,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一门学科。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理论和现代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1],虽然其早期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教育技术”这个术语是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进的,90年代以后开始普及使用,在此之前,国内学术界使用的是“电化教育”这一术语。自1978年教育技术专业(亦即建设之初的电化教育专业)设立[2]至今,这一学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40年来,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从弱小走向强大。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建成包含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学科的研究疆界不断拓展,在不断吸收与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学科实践上,教育技术学始终引领与指导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风雨同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教育信息化2.0阶段,人工智能开始深度影响教育思维与教育实践,教育技术学的发展面临着时代变革的挑战。在教育技术学发展40年之际,回顾学科的历史成就,梳理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展望未来,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需要。教育技术学是继续跟跑,还是勇于直面挑战,发挥后发优势,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学科发展之路?这是当前学者必须回应的学科发展之问。

      一、历史回望:教育技术学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

      教育技术学兼具“教育”与“技术”的学科基因,40年来走过了不平凡发展历程,这主要表现在学科研究疆域不断扩展,学科理论不断兼容创新,学科实践不断引领与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40年间,教育技术学与作为学科实践的教育信息化,在引领、推进和共进中,从无到有,从1.0到2.0,从辅助教学走向重塑教育生态。[3]

      (一)学科疆域不断扩展

      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教育技术学不断扩展着学科的研究疆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领域的发展

      在过去40年,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大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早期的视听教育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复苏,教育技术学开始以“电化教育”的名称设立专业,并进入事业重建阶段。学科建设早期以视听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基础,逐步构建和扩大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围与实践领域。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央电教馆、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等一批专业性机构成立,《电化教育研究》等一批专业期刊创办,标志着学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建人、建库、建网)。[4]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初步构成以“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为内容的理论体系框架,学科实践涉及的主流技术是投影、录音、电视技术,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基础是戴尔(Dale,E.)的《经验之塔》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5]

      第二,信息化教育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投入建设与使用,学科发展进入了信息化教育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被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0年版),正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专业。在成立之时以“电化教育”命名的各高校专业,也相继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是现代媒体技术参与的教育,当时的主流媒体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包括投影、影视与计算机及其网络组成的多媒体系统。[6]在学科建设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基础是乔纳森(Jonassen,D.)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7]研究的热点则为教学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8]

      第三,教育信息化阶段。

      21世纪以来,学科发展进入教育信息化时期。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教育的进行时,也可以看作其继续与发展,代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初步建设走向深入发展。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9]在这一阶段,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建库、建队伍和建网络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2010-2015年,伴随普适计算的兴起,电子书包、移动无线设备成为媒体技术主流,学科研究将混合学习作为重要理论指导,着重研究泛在学习和非正式学习。[10]

      第四,智能化阶段。

      2016-2017年,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智能化阶段。[11]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和数据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教学,显示出变革学校教育服务形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巨大潜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同年年末,我国着手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教育制度变革的内生要素,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2]这也标志着我国智能化教育正式拉开帷幕。扑面而来的新技术携带着对未来学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推动学科研究铺陈开大数据教学、深度学习、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未来学校形态等热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