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优先次序的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淑江,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李倩,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韩国、印度和巴西三个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80年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教育发展优先次序及其关系。韩国选择实施遵循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初等教育。1956年之前印度实施甘地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初等教育;从“二五”计划开始,印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优先投资于高等教育。巴西选择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战略,也选择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优先次序和发展路径是由其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只要选择实施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就必然要选择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选择实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才能优先发展初等教育,按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去发展教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095-1760(2018)04-0005-18

       一、引言

       在发展初始,每个发展中国家都有多种教育发展道路可供选择。就不同层级教育的发展优先次序而言,发展中国家可以优先发展初等教育或者基础教育,也可以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一个国家政府教育投资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称为政府教育投资结构,这一比例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反映了政府教育发展优先次序的选择。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国家优先保障高等教育经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的增加快于其他层级的教育;政府高等教育投资比例达到较高水平后,维持在这个较高水平附近。优先发展初等教育的国家情况正好相反。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并不是指政府高等教育投资所占比例高于初等教育或者基础教育,而是高等教育投资比例高于其最优值。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类似的国家中,高等教育投资比例较高的国家给予高等教育以更高的发展优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韩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选择的教育发展优先次序不同①,走上了不同的教育发展道路,取得了不同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效果。教育优先次序和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受制于各个发展中国家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约束。这一比较研究的关键是厘清各个国家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约束。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财力薄弱、教育投资能力有限、教育经费短缺,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教育决策都普遍面临的约束。政府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则是每个发展中国家教育决策所面临的独特外部约束。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根据经济发展战略与比较优势的契合情况,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分为两类:一个国家的政府选择支持发展符合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个国家实施的是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选择支持发展背离其比较优势的产业,实施的就是违背比较优势战略。[1]违背比较优势战略包括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在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关键特征是技术落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匮乏,相对丰裕的是受教育水平较低、文盲占很大比例的简单劳动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只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才有比较优势”。[2]但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要求政府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工业是资本、技术、人才密集的产业,是脱离了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产业。进口替代战略是用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发展战略,力图通过限制工业品进口来扶持本国工业。由于政府扶植的产业脱离了本国比较优势,需要政府在关税、进出口政策、汇率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无论是进口替代战略,还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都试图通过优先发展脱离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提升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力图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所以,违背比较优势战略又称为赶超战略。20世纪50年代,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巴西等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韩国等国家则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3]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优先次序和发展路径是由其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只要选择实施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就必然要选择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选择实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才能优先发展初等教育,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去发展教育。[4]我们将根据上述概念和理论,考察韩国、印度和巴西三个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80年代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教育发展优先次序,论证和检验这一结论,并进一步分析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迟迟不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目标的原因。

       二、遵循比较优势战略与韩国的教育发展

       (一)韩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韩国是实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典型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韩国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比为38.2%~42.3%;第二产业占比为12.7%~20.5%;第三产业占比为35%~41.3%。虽然第三产业占比偏高,第三产业发展有些脱离了比较优势,但是韩国主要工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如纺织、制糖、粮食加工、水泥和玻璃等,这些产业符合当时的比较优势。60年代,韩国仍然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制鞋、胶合板、食品、假发等轻工产业。[5]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获得资本积累后,韩国政府在70年代果断实施重化工业发展计划,选择钢铁、石化、有色金属、机械、造船、电子六大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引导第二产业向汽车、钢铁等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升级,把70%~80%的投资引入到这些领域。韩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产业升级中先从制造业低端做起。最初的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在对进口零部件的装配,汽车装配产业资本密集程度虽然高于前述的轻工业,但是总体上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类似地,在电子产品领域韩国首先发展的是家用电器产业,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随后才升级转移到存储芯片的生产,这是信息技术领域中技术含量最少的产业段。进入80年代,随着进一步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韩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变化,具备了进入到技术、资本密集程度更高产业的实力,政府进一步适时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大力发展汽车、半导体、电脑、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之后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步成为主要支柱产业。20世纪50-80年代韩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总体上与其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相适应,发展战略符合其比较优势。[6]

       (二)韩国优先发展初等教育

       1948年7月颁布的韩国宪法规定:“初等教育至少是义务的、免费的。”1949年12月颁布的韩国《教育法》规定:“全体国民有接受6年初等义务教育的权利。”1949年韩国制订了《义务教育6年计划》,并于1950年6月开始对学龄儿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1952年4月颁布法令推行义务教育。[7]但是,这些义务教育发展计划和措施,因为战争而没有得到有效落实。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韩国制定、实施了《完成义务教育6年计划(1954-1959)》。到1959年,初等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6.4%,超额完成96.1%的计划指标,实现了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之后,小学入学率进一步提高,1966年达到98.1%,这在全世界都是较高的。[8]韩国“小学教育中教授了日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读、写、算基本能力,以及组织生活中所必需的规则意识、秩序意识等产业工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9]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韩国6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所必需的劳动力得到保障。在政府教育投入方面,从50年代后期开始,韩国就基本上做到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进入60年代,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小学入学人数迅速增加,导致韩国小学的教育资源不足,有的学校班级规模达到80多人,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韩国制订了两个义务教育五年发展规划。1962-1966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其间仅用于校舍建设的经费就达到90亿韩元。1967-1971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政府在义务教育基础设施中的投入达到339亿韩元。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基础上,韩国政府在1972-1976年间实施了第三个义务教育五年计划,投资536.7亿韩元用于新建和改建教室[10],投入86.7亿韩元用于向562万名小学生提供教科书。[11]持续的增加投入,使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