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本土办学实践与“生活教育”的独特创造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书光,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陶行知在留美回国从事多年的大学教职及社会活动工作之后,毅然转向乡村教育、大众教育和特殊教育等领域大胆探索,先后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和重庆育才学校,通过艰难而独特的本土办学实践,汲取和改造杜威教育学说,提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杜威,实现了民族教育学的本土建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2 期

字号:

      陶行知(1891-1946)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之后就始终奋战在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先是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授,一度热衷于中华教育改进社和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几年下来,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位舒适的大学教授和一般的社会活动家,而是以不挫之志在教育改革前沿开疆辟土,先后创办了别具风貌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以及后来的重庆育才学校。与此同时,他还在本土办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杜威,为民族教育学的本土建构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筚路蓝缕,开创中国乡村师范教育的新大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

      1917年9月,留美归来的陶行知即应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师兼教务助理,其后不久,先后升任主任教员、代理教务主任、教务主任。他不仅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学等课程,而且借重杜威实用主义的实验精神,首倡“教学法”取代“教授法”的教学改革,力行“男女同校”与男女平等受教育权。他还热心教育团体工作,以务实、创新精神融入中国新教育洪流,积极投身于影响深远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和平民教育促进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多年教育改革实践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切体悟,使陶行知逐步认识到“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指出中国教育的出路与生路乃在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重建。在他看来,乡村学校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的生活质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1]因此,他决定亲自办学,精心设计了其心目中的乡村学校——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指出这一实验学校的精神“可以拿本校校旗之意义来代表。旗之中心有一个小圆圈,里面有个‘活’字,代表所要培养之生活力。圈外有个等边三角,代表学教做合一。三角上面有一个‘心’放在当中,表示关心甘苦之意。左边有一支笔,右边有一把锄头。三角之外有一大圆圈放射光芒,好比是太阳光。四面有一百个金星布满全旗,代表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万个乡村,使个个乡村都得到光,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光。”[2]

      1927年1月10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正式刊载报端,直言本校的培养目标是:“(一)农夫的身手;(二)科学的头脑;(三)改造社会的精神”;考试科目为“(一)务农或土木工操作一日;(二)智慧测验;(三)常识测验;(四)作文一篇;(五)五分钟演说”。与该培养宗旨相呼应,该广告还特别表示:“本校准备:(一)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二)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三)最少的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住;(四)中心学校数处供学生实地教学做;(五)指导员数人指导学生教学做。”至于“考试资格”的要求更是别出心裁:“初中、高中、大学末一年半程度学生;有农事和土木工经验;及在职教师有相当程度,并愿意与农民共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皆可投考。倘有志兴办乡村小学者,为预备师资见,选择合格学生,保送来校投考,尤所欢迎。”[3]其后,考试如期举行,首次正式录取当为13人,后又从补考中再招3名。

      1927年3月15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举办开学典礼。除指导员和16名新生外,前来参加开学活动的还有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问渔、南京市教育局陈鹤琴等,以及附近的许多农民。陶行知在开学典礼上说:“本校特异于平常的学校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大凡一个学校创立,总要有房子才能开课。我们在这空旷的山麓行开学礼,实在是罕见。要知道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溢于天地间。所造的草屋,不过是避风躲雨之所。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4]然而,正是因为没有校舍,只有简易的茅草屋;没有教员,只有独特的指导员,陶行知决心不按常规套路办学,立定从“农村实际生活”出发办农民内心所需要的学校。声称:“本校的办法,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本校全部生活,是‘教’、‘学’、‘做’。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每天早晨五时有一个十分钟至十五分钟的寅会,筹划每天应进行的工作,是取一日之计在于寅的意义。寅会毕,即武术。本校无体操课,即以武术代。上午大部分时间阅书。所阅之书,一为学校规定者;一为随个人自己性之所好者。下午工作有农事及简单仪器制造、到民间去等。晚上有平民夜校及做笔记、日记等。”[5]在这样的学校里,陶行知要求指导员和学生要整天滚打在一起,“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6]指导员和学生在晓庄师范这一大家庭里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其日常的生活作息安排,从起床之后的晨会、早操、清扫,到活动、耕作、自习,井然有序,确实“带有斯巴达式的简洁和明快”。[7]

      晓庄师范学校在成立一年多之后,改名为晓庄学校。就组织架构而言,该校设校长1人(陶行知任校长);下设第一院——小学师范学院(赵叔愚任院长),第二院——幼稚师范学院(陈鹤琴任院长);另设中心小学8所、中心幼稚园4所、民众学校3所、中心茶园2所、中心木匠店1所、联合救火会1所、石印工厂1所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陶行知所创办的“小学师范学院”与其“中心小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他说:“中心小学是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同时又是试验乡村师范的中心。平常师范学校的小学叫做附属小学,我们要打破附属品的观念,所以称他为中心小学。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主脑,不是师范学校的附属品;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母亲,不是师范学校的儿子;中心小学是太阳,师范学校是行星。……总之,乡村教育的生路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