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CULTURAL STUDLES OF POETIC IMAGERY by Zhang Deming Imagery is one of the major points of enquiry in the domain of poetics.Traditional poetic criticism and poetic theories have been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sensorial" elements of imagery.While in fact,behind poetic imagery lies more deep-rooted chain of connotations,or what is called"cultural context",which comprises the natural ambience,ethnic custom,mythological heritage,religious beliefs,ethical tendencies andother complex correlations,causing the poet's creativity to conform to a particular cultural ambience and to the discourse modes engendered by such ambience.Hence we deem that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ry study should be further widened in the pluricultural epoch bridging the centuries. 意象(image)是诗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传统的诗歌批评和诗学理论关注的是意象的“感性因素”(sensural elements),突出了意象在加强诗歌的生动形象性和具体可感性方面的作用。[①]处在跨世纪的多元文化时代,我们认为,意象研究的视野应当更开阔一些。从人类学的观点来考察,使意象具有意义并发挥作用的,不是它作为一个意象的直感性和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某种文化要素的奇特结合。表面看来,诗人似乎是无限自由的,他可以任意选择、组合、叠加、拼接意象,随心所欲,不受拘束,但实际上,诗歌意象的背后隐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链,或“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这个语境包含了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伦理取向等复杂的交互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制约了诗人的创造力,促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特定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培育的特定的话语方式,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既不游离于传统的审美心理定势,又能别具一格、独辟蹊径,而为他的读者所喜闻乐见。 一 意象选择的人文地理性 正如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人种一样,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意象构成能力(image-making capabilities)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因为诗意审美活动在起源时,必然以主体直接感知和操作的客体为审美对象。无论在哪个民族中,“物感式”都是最基本的意象构成方式,心与物徘徊,景与情同态,并随着对物观察的深入而形成特殊的体验方式和心态结构。由于各民族文化起源地在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主体直接感知和操作对象的差异,因此形成各个不同文化圈中的诗人在意象选择和感知方式上的差异。 例如,中国大陆——农业型的文化生态环境,造成中国人对与农事安排直接有关的季节和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从《诗经》以来的中国诗人,总是注意和强调那些能把人生和自然界的生命连接起来的关系: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荻,十月陨
。 ……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 这些素朴的农事安排描述,到了后代诗人笔下获得了更精致的发展,形成他们独特有意象感知方式和意象选择取向。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 ——杜审言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 这里出现的意象“梅柳”、“春草”、“春风”、“雁”等都是物候标志,代表节气的转移。尤其是“雁”,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它是随着阳气而转移的鸟,它的出现和离去都是鲜明的季节变化标志。由于季节变化与农业社会中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所以也影响了中国诗人对季节、物候变化特别敏感。有学者列表统计唐诗中春夏秋冬的意象,发现春秋占了很大比例,分析原因,因为春秋是季节变化的转折时期,正处在植物从萌生到凋零的整个过程中的两个顶点,最易为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所感知和感伤,因此出现了大量以春秋为母题的诗。[②]汉语中,惜春、伤春、感春、春恨、春愁、春怨、春怀、惊秋、悲秋、秋思、秋怀、秋意、秋心等词语——意象层出不穷,正说明了中国诗人对此类意象感知和选择的独特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