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30年人口变动及城乡、区域分布对教育供给的影响研究

作者简介:
孙百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电子邮箱地址:sbaicai@126.com;蔡翼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电子邮箱地址:caiyf@cass.org.cn;高春雷,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工会理论与职工教育研究所,电子邮箱地址:gcl8716@163.com;高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电子邮箱地址:gaows@cass.org.cn。

原文出处:
教育经济评论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2014年,中国放松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更进一步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的变化,为人口变化增加了额外的推动力量。人口形势的变化、生育政策的调整,无疑会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出生人口的短期增长连同进城农村人口增加带来的入学需求增长,必然会使城市教育供给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基础教育资源日渐紧张。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东部地区将面临着教育资源供给紧张的格局。尤其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政策放开带来的效果更加明显,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将非常突出。需要指出的是,生育政策调整导致的新增出生人口数最终会随着政策的稳步实施而稳定下来。在达到一定的峰值之后,常住新出生人口仍会趋于递减。因此,教育部门在确定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短期和长期效应,既要注意短期入学需求旺盛的问题,又要考虑长远教育需求呈现稳定或递减的趋势。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11 期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基础变量。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总量缓慢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快速提高,高龄少子化趋势明显。2014年,中国放松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更进一步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的变化,为人口变化增加了额外的推动力量。生育政策的改革、人口形势的变化,无疑会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公共教育供给的对象主要是教育适龄人口,教育供给的规模也主要是由适龄人口规模决定的。由于人口规模与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而教育供给需要较长周期的建设,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对教育资源供给进行前瞻性的谋划。因此,科学预测未来教育适龄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就成为制定教育政策和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

      尤其是,随着“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城市中新出生人口在短期内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新增加人口会对基础教育资源的分布有着新的需求,对于政府和教育部门而言,如何充分满足新增加人口的就学需求,显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满足新增人口的教育需求和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就需要对现有的基础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然而,问题在于,哪些地区有多少新增人口?哪些地区需要调整,又应当如何调整?因此,细致地分析人口变化,尤其是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新出生人口的变化,对于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中国近年来的数据统计分析和预测,关注全国范围内人口变动对于教育供给的影响,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研究将对2016-2030年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城乡和地区分布等进行预测;分析现有教育资源供给,包括全国、分城乡、分区域层面教育供给的基本状况;根据人口发展形势,测算教育资源供给缺口或剩余;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供给与人口发展、区域格局变动和城镇化推进相适应的政策建议,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2016-2030年人口及分布预测

      人口预测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时间序列外推法、计量模型拟合法和队列要素法等,其中比较公认的方法是队列要素法。以下我们将使用此方法,从总量、分城乡和分区域三个维度,对2016-2030年分年龄段的人口进行预测。预测使用国家卫计委人口发展中心研发的软件PADIS-INT。

      (一)教育适龄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

      首先对中国2016-2030年的人口总量和规模进行预测。预测参数设定如下:(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其中男性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预期寿命与医疗条件、生活水准有着紧密关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也会得到延长。在2010-2030年间,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将继续增长,但随着预期寿命提高,增长幅度将变小。这里假设,到2030年,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将为78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将为82岁。(2)生育水平。近年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有放松,2014年实施单独二孩生育政策,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受其影响,预计生育水平将出现上升。这里假设2010-2015年总和生育率为1.5,2016-2020年总和生育率上升至1.6,2020-2030年上升至1.7。(3)人口出生性别比。这里我们以0岁婴儿男女比例作为出生性别比指标。2010年该比例为118∶100。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出生性别比将出现下降,2020年降至110∶100,2030年恢复到105∶100的自然水平。(4)国际人口迁移。对中国而言,人口国际迁移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国际人口净迁移量相对于总人口的规模几乎可以忽略,因而这里假设国际人口净迁移规模为0。

      预测结果显示(见表1),2016-2030年间,中国的总人口呈现缓慢增长趋势,2020年达到14.0亿人,2025年达到14.2亿人,到2030年达到峰值14.3亿人。但学前教育人口将不断下降,从2016年的6378万人降至2020年的6226万人,进一步降至2030年的5565万人。小学阶段人口总体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2017-2021年略有提升,由9427万人提高到9588万,2022年后逐步下降,2030年降至8890万人。初中阶段人口先增加后下降,2016年为4400万人,峰值年份出现在2023年,达到4913万人,随后逐步降至2030年的4651万人。高中阶段人口总体上升,从2016年的4329万人不断提高至2026年的4911万人,随后开始略有下降,2030年降至4713万人。大学阶段人口先下降后上升,先从2016年的6281万人降至最低点2020年的5793万人,之后逐渐提高,2030年提高到6478万人。

      

      从各教育阶段人口占全部教育阶段人口的比重来看,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人口比重在减少,二者分别从2016年的20.3%和30.1%,降至2030年的18.4%和29.3%。这与中国当前进入超低生育率社会直接相关。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5,在世界上处于超低生育水平,即便全面放开二孩,由于生育意愿不高、生育成本较高等因素,未来生育率提高幅度也不会很大。因此,低年龄需要受教育的人口占比逐渐减少。初中、高中人口比重略有上升,2030年分别为15.4%和15.5%。大学阶段人口比重先下降、后上升,2016-2020年从21.8%降至18.4%,随后逐渐上升,2030年达到21.4%。

      (二)教育适龄人口城乡分布

      教育适龄人口的城乡结构需要首先分别预测城镇和乡村分年龄人口规模。然而,与以上对全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不同,城镇和乡村都是开放的区域,人口在城乡间迁移并没有直接限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就是因为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而推动的。人口的城乡迁移不但影响城镇人口规模,也影响了城镇人口的结构。

      然而,城乡迁移人口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群体,迁移人口内部不断发生着新进入城镇和返乡人口的交换,也存在着农村外来人口获得城镇户籍而产生的身份的转变,从而影响农村外来人口的存量。正是由于城乡迁移人口的不确定性,使城乡人口预测非常困难。我们这里尝试使用重复预测的方法推算城乡人口结构:第一步,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分城乡数据预测在没有城乡迁移状态下,2010-2015年城镇和农村人口变化。预测参数设定为:城市总和生育率为1.6,农村总和生育率为1.8;城市出生性别比为110∶100,农村出生性别比为120∶100;2000-2015年,男性预期寿命,城镇从74岁提高至77岁,农村从72岁提高至74岁;女性预期寿命,城镇从77岁提高至80岁,农村从75岁提高至78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