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18)-060-07 DOI:10.13399/j.cnki.zgwxyj.2018.02.009 文学是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文学描绘对象的世界具有空间性;其次,文学作品试图透视、创造出来的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的折射,同样具有空间性。然而,文学和空间的关系不是简单再现与被再现的关系,而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秩序。文本投射于空间之中,其本身成为了丰富多元空间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久以来,文学的空间研究却一直处于被忽视和遮蔽的状态,它们只被看作文中人物活动的舞台和故事上演的背景。在思想文化界“空间转向”的影响下,这种状态有所改观,文学空间批评在空间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交汇、互动中形成,给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空间转向的原因探析 空间转向是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界的重大转向之一。它以哲学为载体,涉及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改变了空间长期受忽视、遮蔽和被支配的状态,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它的发生是由时代、文化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1.空间转向的时代因素 文艺复兴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科技持续进步,知识快速更新,社会不断变革,经济飞速发展,新兴事物层出不穷。讲究因果逻辑和线性思维的进步论和历史决定论主导着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正如福柯所说“19世纪最重要的着魔(obsession),一如我们所知,乃是历史:它以不同主题的发展、中止、危机与循环,以过去不断积累的主题,以逝者的优势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①。与此相对应,本质论和认识论哲学在人文社科界占有着主导地位。本质论和认知论哲学以世界或社会存在的本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人类是具有理性思维的高级生物体。社会历史在人的理念的主导下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因此,与发展相联系的时间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时间被认为是辩证的、富有活力的,与时间相对应的空间则只是一个静止的空洞的容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现代化进程加快,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人类生存的空间发生了激烈的重组和变迁,全球化空间、城市空间、网络空间成为了人类实践最为主要的对象。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联系日益加强,地区、国家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了自由的流通。每个家庭、民族、国家、地区都被纳入到全球化空间之中。这种空间变迁创造了巨大的能量,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认知和实践方式。伴随着现代化而来的还有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取代农村成为了人类主要的聚居方式,人类迈入了崭新的城市时代。城市空间不但是经济的增长极,还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和各类异质文化的汇聚地。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催生的网络空间宣告了“距离的消失”,人类进入了“同存性”的时代。随网络空间应运而生的虚拟经济体、网络公共空间等,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然而,这些新兴的空间并不是静止的、空洞的容器。它们既是人类实践的对象也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这些新兴的空间体改变着人类的空间认知,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理论。 2.空间转向的文化因素 在进步论和历史决定论强大话语的影响下,人文艺术领域也是重视时间,轻视空间。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研究都讲究因果、线性逻辑,追求艺术形象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清晰性。随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相反,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商品和技术成为了人类世界的主宰,失去宗教庇护的人类精神世界无比的空虚、焦虑和动荡不安。同时,都市取代乡村成为了人类最主要的聚居方式,与乡村生活不同,都市生活呈现短暂、偶然、支离破碎等特征。当这些生活经验进入文化艺术领域,成为艺术作品的表现对象时,时间在艺术作品中的优势便消失了。这些新兴的现代艺术多采用并置、拼贴等具有空间色彩的艺术手法来突破线性因果逻辑的底线,来表现人分裂、荒谬的精神世界和短暂、偶然的都市生活经验。在绘画艺术领域,新兴的“抽象派”“未来派”等现代派别用碎片和象征的手段取代传统绘画的具象和写实;在影视艺术领域,蒙太奇成为了现代影视制作的新手法;在文学领域,作家采用并置、拼贴等空间叙事手法融过去、现在、未来于一体,把想象、幻想、回忆等交织在一起取代了传统文学的线性故事情节。这些具有空间色彩的艺术实践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理论。 面对社会、文化领域新兴的空间现象,理论家不可能视而不见。1974年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书发表。他在书中变空间中的生产为空间的生产,认为空间不是一个静止的容器而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等相互交融的动态场域。1976年福柯在一篇名为《权力的地理学》的访谈中宣告:“当今时代已进入空间的纪元……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时间的关系更甚”②。他们对空间问题的关注及对空间理论的探索开启了人文社科界的空间转向。他们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的空间理论,诸如,大卫·哈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詹明信的“超空间理论”、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等。这些空间理论和空间实践一起推动着空间转向向纵深处发展。 二、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时空是互为一体的,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涉及一段时间也会涉及某几个空间。不涉及空间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面对“空间转向”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文学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它和空间理论成互动之势,相互促进,一起完成了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具体表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