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作 者:

作者简介:
董学文,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华中学术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自己独特的观念、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来讲,这是一种带艺术性的科学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批评的笔下,其批评方法凸显了辩证思维的显著特征,批评技巧上善于抓住艺术家与作品中的矛盾,并且文艺作品中的审美要素和艺术层面得到了经典作家的重视。学习经典作家文艺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对缓解乃至化解当前中国文艺批评的各种怪状和不足有着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8 年 10 期

字号:

      一、当前中国文艺批评的状况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1]习近平的这一批评性的论断,切中了我国当前文艺批评的弊端。

      习近平说:“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这一分析对于判断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状况,同样是恰切的、适用的。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确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就目前的批评水平和批评状况来讲,严格地说,还低于世界同行的水准,也没有超过我国历史上已有的记录。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我们近几十年来文艺批评取得的成绩,只是想在平行比较和纵向比较中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得出客观的结论。

      应该说,我们的批评范式和方法比以前格外的多样了;我们获得的批评自由可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文艺批评队伍在急剧地扩张,许多从前搞美学或文艺理论研究的人也挤进了批评的行列。但是,为什么我们文艺批评的功能和有效性却在日益萎缩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当然,应当承认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有些事情是不能就评论谈评论或只在文艺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但是,既然我们从事文艺批评这项工作,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思考。

      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很多。那么,如何增强文艺批评的有效性?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我认为最为紧要的就是要使文艺批评具有诚实可信的精神,万不可做自欺欺人的事情。怎么才能“诚实可信”,不“自欺欺人”呢?我的药方也不神秘,还是鲁迅说得好:“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3]具体的做法,就是须得打破惯常的由精英批评、学院批评覆盖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参加进批评的活动中来;就是须得让文艺批评的争鸣、讨论、商榷和反批评做法切实地得以执行;就是需要培养和造就“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4]。

      或许这是老生常谈。但当人们面对当下文艺批评的缺陷,愿意把它归纳为游戏化、浅表化、做秀化、恭维化的时候,我以为上述的意见还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文艺批评倘若随着市场、人情、面子或利益而漂浮,说穿了那是把个人得失摆在了首位,是将审美理想和追求真理当成了儿戏,缺乏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灵魂。对于这种文艺批评,人们只会投以鄙视、不屑和轻蔑的目光。我们应当把群众批评、专家批评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改变文艺批评功能弱化的局面。

      我还是喜欢并相信鲁迅的这个说法:“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说自己没有“圈子”,那不过是“便于遮眼的变戏法的手巾”[5]。因之,在我看来,文艺批评家要想让人相信他实实在在,就得“明码标价”,就得旗帜鲜明。如若把自己打扮成所谓“共识”、“中性”或“普世”说的代言人,貌似“眼界开阔”、“公正公允”、“不偏不倚”,那其实正是犯了文艺批评的大忌。文艺批评家如果缺少坦率的交流、真挚的对话,缺少鞭辟入里的评析和根据充足的辩驳,“对于充风流的富儿,装古雅的恶少,销淫书的瘪三,无不‘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律拱手低眉,不敢说或不屑说”[6],那么,这样的批评家是很难算得上称职的。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我不反对用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后现代观念或文化研究方法来分析作家、评论作品。只要运用得好,能和作家、作品的实际状况有机结合,也是可以写出有见地、有水准、有文采的批评文章的。好的批评家,理应对各种批评方法都有所了解和把握。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艺术是独特的,它有自己独具的观念、方法和技巧。我们应该改变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那种庸俗的、偏颇的、人云亦云的看法。我一直以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批评一言以蔽之地说成是“社会历史批评”,有合理的一面,但却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缺乏深度认知的误解。就算它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但经典作家的批评视角、立场和方法,也是同其他所谓的“社会历史批评”学派有质的区别。

      应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到目前为止,仍是世界上最主要、最流行的批评方法。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尽管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全球实际上受到诸种挑战和排斥,但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批评精神和方法论却在西方现代、后现代许多文艺学说和批评理论及实践中得到渗透、盗用或绵延。诚如有的西方批评家所言,马克思主义至今仍是无法逾越的一条地平线。我曾经看到英国《卫报》上一篇专栏作家的文章,题目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再次兴起?》,其中五个小标题是“马克思主义‘时来运转’”、“对年轻一代更具吸引力”、“设想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观点有现实意义”、“新共产主义事关重大”[7]。从这几个题目也能看出马克思主义“再次兴起”不是没有缘由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