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为了尽快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我国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可知:2010年,教育支出成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最大类别,2015年教育支出总规模达到2.6万亿元。[1]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作出了明确规定,将政府教育投入作为法定支出,规定各级政府必须“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①等,从制度法规层面保障着我国公共教育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般认为,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必然会扩大教育投入总规模,从而起到推动教育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公共教育投入的变化很有可能通过影响个体教育投入,对我国教育投入的总体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以此为背景,研究试通过对我国公共教育投入之于个人教育投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考查公共教育投入对个体教育投入的主要效应,为制定或优化相关教育政策提供实证依据。进一步地,研究尝试观察这一效应对不同特征个体的异质性及实现路径,对提高我国教育政策针对性,优化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及效益,并最终服务于教育有序公平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背景及理论假说 (一)文献背景 1.公共教育投入对个人教育投入的影响 在公共消费经济学领域,公共教育投入和个人教育投入分别属于公共投入和私人消费的重要部分。因此,众多研究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Aschauer[2]和Ho[3]认为公共支出对私人消费起替代效应;Schclarek[4]发现公共支出对私人消费起汲取效应。可以看出,由于实证方法及样本的不同,以往研究文献的实证结论并不一致。我国公共教育投入对私人教育投入的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已有研究中,陈平路等[5]采用30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政府教育支出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政府教育支出影响居民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别显著。吴强[6]以湖北省城镇居民为样本,对居民教育支出与公共教育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对居民教育支出起替代效应,对收入越低的群体替代性越强。张恩碧和王容梅[7]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农村居民教育支出比重与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比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对农民居民教育支出具有长期稳定的替代效应。曹妍和杨娟[8]的研究发现: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流出地县政府的教育投入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支出不显著;对流动儿童而言,流入地县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与家庭支出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 根据已有文献,公共教育投入对个人教育投入的影响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公共教育投入不会影响个人教育投入,个人教育支出规模的变化与公共教育投入并不关联;二是替代效应,指公共教育投入的提高可能导致个人教育投入的相应减少,也被称为挤出效应(Crowd-out Effect);三是汲取效应,与替代效应相反,指增加公共教育投入能够带动和促进个人教育投入随之增加,也被称为公共教育投入的挤入效应(Crowd-in Effect)。 2.公共教育投入影响个人教育投入的异质性表现 大量研究关注到不同家庭特征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现有文献表明,影响个体教育投入的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特征和家庭社会特征两方面。家庭的经济特征主要指的是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可能形成的影响,如Becker和Tomes[9]认为家庭资产、父母收入与消费对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Schultz[10]发现由于风险规避和信贷约束,即使教育的收益率很高,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Hashimoto & Heath[11]利用日本1989年数据对全国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收入变动对家庭教育支出变动具有显著影响。国内研究方面,魏新和邱黎强[12]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强的地区,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越高;迟巍等[13]等也发现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教育支出规模更大。有理由相信,在其他家庭特征相同的条件下,相同规模的公共教育投入对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教育投入影响程度将具有异质性。这从吴强的研究也可以看出,他认为公共教育投入对低收入人群的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性更强。关于影响家庭教育投入的社会特征,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城乡身份[14]、子女性别身份[15]、地区特征[16]、是否外出务工[17]等方面,研究结果都认为不同社会特征的家庭教育投入存在差异。因此,在其他家庭特征相同的条件下,相同规模的公共教育投入对不同社会特征的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将呈现出异质性。这从陈平路的研究也可以看出,他们发现义务教育投入对城镇居民的家庭教育投入影响不显著,但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且高中教育经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教育支出也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 然而,尽管大量研究从城乡身份差异等社会特征因素观察其对教育投入的影响,但仍然是从经济收入水平进行解释,即这些研究只是用不同城乡身份差异所带来的收入水平差异来解释教育投入差异,而非从这些特征自身所蕴含的性质进行解释,例如他们认为城乡教育投入差异仍主要来自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而非不同地区人们对教育程度的重视水平或固有观念等。为此,研究将剥除经济特征因素,观察这些社会特征本身是否对公共教育投入的汲取或替代效应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