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中国人:当代中国的教育自觉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社会从求温饱,到求富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逐步趋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目标,中国教育亟需一种根本性的自觉。这种自觉的中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即中国教育就是要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或者说中国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以培养中国人作为其根本目的,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来整合个体发展诸种素养与当今各种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由此而把当代教育直接置于中华文明之历史脉络中,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积极承续中国古典教育精神,让当代教育的文化襟怀与精神境界豁然开朗。当然这里的中国人并非自然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人,而是文化—生命意义上的中国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8)02-0001-11

       20世纪80年代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双基”教育适应了中国社会求温饱阶段教育的需求;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共识,人们逐渐地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适应生存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基于人自身而发展诸种综合素养;随着社会求富裕主题的深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提升,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逐步提出,世纪之交新课程改革可谓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一次整体深化;近年来,随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倡导,教育的文化基础问题被不断提出,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中国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然是今日中国教育的中心目标,问题在于,我们究竟以何种姿态来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或者说在中国语境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心又是什么,这才是构成当下中国教育走向的根本性问题,也即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根本性问题。

       一、培育中国人:从文化自觉到教育自觉

       正如管子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①。当社会处于温饱阶段,生存满足成为第一需要,个体无暇顾及更高的精神发展需求,而一旦生存需要趋于满足,整体性发展的需要逐步显现,个体生命的深层认同必然成为问题。今天,在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中,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欲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提升国民生命质量,不仅需要关注如何更好地安身,还需要关注深层次的立命问题,因此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问题被提出。我们已经不仅仅是寻求在现实世界中更好的“安身”之术,而且需要开始着力寻求在文化精神世界中更妥帖的“立命”之道。两者实际上紧密相关:一方面现实世界中安身需要的满足为个体精神世界的立命的需要提供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个体精神世界中“立命”需要的达成也反过来更好地促成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安身”。

       我们再来分析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当前青少年发展一方面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状态,他们大都见多识广,心智开放而活泼,各种素质较高,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又缺少某种精气神,显得有些散漫,个体发展有些软弱乏力,挫折耐受力不强,个体成长中容易出现内在的分裂与价值的断裂。所谓内在分裂主要是指自我对周遭事物的认知与情感的分离;所谓价值断裂主要是指不同价值之间的彼此不相容。分裂的结果就是自我发展的冲突与紧张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格之不健全,究其原因,正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缺少主导性目标的整合。青少年发展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切实地引导和激励,导向合理的方向,以促成青少年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人格姿态,而非狭隘、散漫、无所用心、漠然、无意义感的弥散,体现不出青春少年的健全生命气象。

       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要而言,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样需要文化精神的积极引领。我们的社会极需要那种视野开阔、具有深度前瞻性的创造型综合实践人才,缺少那种脚踏实地而又胸怀高远的领袖型人才,这其间,重要的原因乃是我们的整体教育缺少一种内在的整合机制,通俗地说是我们的教育不足以成为一种贯穿始终的通识型教育。今天的教育更多地关注知识体系上的完整与系统。个体人格的内在秩序需要某种更高理想的激励与引领。当年周恩来小小年纪萌发出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远心志,无疑是提升其人格境界、激励其不断发展的重要生命力量。今日教育中,个体素质应该说得到了较以往更充分的发展,但这种素质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引向合理方向,也即确立自我人生的根本性价值目标,从而赋予各种华丽的素质以灵魂,进而达成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结构,让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真正立起来,由此而整体地提升青少年个体的人格境界。

       伴随新技术革命的逐步深入,信息化社会已成为事实,我们身处全球一体化之中,这无疑极大地扩展了现代人的生存便利,为今日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与此同时,我们今天的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全球在物质技术生活层面上的趋同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也使得文化价值层面的差异性与冲突日渐凸显。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充分地理解、包容他者文化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足够的文化价值自觉。其二,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是极大地凸显人的智能发展的一面,因而需要我们充分地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与创造个性,以适应新技术变革的需要。与此同时,对新技术的过度卷入又很容易导致人们迷失于技术的丛林之中,虚无的问题也将随之显现。人们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诉求问题日益凸显。换言之,我们今天的教育需要提升人的创新能力与创造个性,同时又需要切实地提升人之为人的基础性素养,夯实人的精神底蕴,两者缺一不可。其三,伴随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类的发展方向与人的自我认同成为普遍性问题,寻根逐渐成为人类的焦虑。为生命寻根,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显在的精神需求,回归传统文化的热潮正是这种寻根意识的体现。无疑,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调整乃是深层的,一方面我们的教育需要充分地去适应这个变化日益加剧的时代,适应新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融入今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又需要适度地超越时代,不断地回归传统,以孕育个体的生命根基,着力提升个体成人的文化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