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为投入:定义、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武法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设计,wft@bnu.edu.cn。北京 100875;张琪,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技术与学习环境设计,zqzqhata@sina.com。徐州 221116

原文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

“关注学习测量”已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学习行为投入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该文旨在围绕学习行为投入理论模型、发生机制和本质特征展开探索。通过对传统教育场景以及学习分析视角的相关文献梳理,比较不同研究视角的侧重点以及局限性,构建了“互联网+”混合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行为投入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包含学习行为序列与信息交换活动之间的引发与重组,信息交换活动与学习行为投入之间的驱动与阻碍两个双向交互阶段,以及一个指向学习绩效的单向过程。基于此,对学习行为投入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学习行为投入是学习者借助无缝学习空间,在工具、学习方式与学习任务的调控下,与学习资源、共同体进行信息交换活动的行为表达结果,其本质是基于线上线下双重教育供给的适应性调节学习行为。该理论框架的建立为后续评测与分析工具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8)01—0035—07

      “关注学习测量”已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学习行为投入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诸多研究表明[1-4],学习行为投入与学习绩效有密切的联系,学习行为投入是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纵观学习行为投入的研究现状,其概念界定和应用,虽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缺乏普遍认同的定义和研究框架,相关文献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术语混用情况。这不仅归咎于学习行为投入自身的复杂性、情境性和概念多维性特征,也在于研究视角方面的差异。学术界对于学习行为投入模型的研究,一般是把学习行为投入置于一个狭义的概念范畴内进行,围绕学习行为投入的某个方面展开阐释,或将学习行为投入等同于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行为,并未考虑具备学习行为投入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特征。

      尽管有研究者曾提出,将学习行为投入各部分组合成一个集合或元构念之前,应当首先界定学习行为投入的本质,探寻各部分的运作机制[5]。但迄今为止,描述学习行为投入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稀少,学术界还鲜有对学习行为投入的发生过程和机制做出系统化归纳。基于上述考量,研究团队所在的“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学习(行为)投入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围绕其发生机制、评测模型、预测模型、可视化分析工具等进行了系列的探索,以丰富理论体系的研究,助力新时期个性化教学的落地实践。

      二、学习投入与学习行为投入

      (一)学习投入

      学习投入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充沛精力、灵活性以及积极的情绪,是学习者领悟学习本质,沉浸其中的体现。Kuh指出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就是提升学习者的投入度,并将学习投入界定为测量学习者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与精力[6]。

      从20世纪80年代Mosher等最早提出学习投入这一术语[7],到Finn基于辍学及完成学业视角对提出“参与—认同”模型的开拓性进展[8],学习投入一直被视作一个多维概念。根据“参与—认同”模型,学习投入可以概念化为以下的持续过程:参与(Participation)、取得的成功(School Success)、认同(Identification)、不参与(Nonparticipation)、表现不良(Poor School Performance)和情感退缩(Emotional Withdrawal)。Jimerson等梳理了相关文献中的多个理论模型,对每一个模型和定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模型抽取的要素可以分类为行为、情感与认知的组合[9]。Jimerson等确认的学习投入要素同样被Skinner等[10]以及Fredericks等[11]的研究证实。其中学习行为投入指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的行为状态;学习情感投入指学习者对教师和学校的情感反应和态度;学习认知投入与学习者对学习和教育的理解有关。

      (二)学习行为投入

      学习行为投入和学习行为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Miles等认为学习行为投入是指任务投入时间、学习任务持久性、努力性与参与性,这些因素同时或个别的与高学业成就或认知能力相关联[12]。与学习行为相比,“投入”并非一个“短暂”和“特定”聚焦在某个事物、事件及个体的行为,“投入”指更积极、持久和有效的行为状态。

      学习行为投入被定义为学习者以“动态、目标、弹性、建构和持续”行为特性与学术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13],是“学习者实际表现的主要驱动力量”[14]。Yibing Li等利用自回归滞后效应模型(Autoregressive Lagged Effects Models)评估学习投入模型三个维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学习行为投入与情感投入、认知投入具有双向的联系,学习行为投入可以影响并预测之后的情感和认知投入[15]。Rose-Krasnor认为,学习行为投入是技能发展、积极社会交互、情感投入的前提[16]。可见,学习行为投入是学习投入的基本构成维度,是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的载体。对学习行为投入的及时反馈与干预会有效提升学习绩效,长远来看,学习行为投入可以预测学习者留级、毕业、学术适应性等情况。

      三、学习行为投入的现有分析框架

      已有大量的研究聚焦在传统教育场景下学习投入的指标分析。此外,教育技术界对学习分析视角下的相关研究也展开了一定的探索。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梳理,可以厘清不同研究视角的侧重点以及局限性,进而尝试提出较为完备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传统教育场景中学习行为投入的衡量指标

      表1归纳了10类具有代表性的学习行为投入衡量指标。如表1所示,传统教学场景中对学习行为投入的界定相对一致,综合来看包括三方面:一是基于积极的行为进行界定。一般包括任务的时间、课堂发言、出勤率、课程准备、课堂参与、课上讨论的程度。二是基于学习过程和学术任务的状态进行界定。包括努力、注意力、及时配合等。三是基于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活动进行界定。学习行为投入的多维概念大多包括对学术、课堂以及任务过程界定,还有学者从遵守规则、课堂配合程度、积极行为来定学习义行为投入。此外,时间、努力程度和参与性也是学习行为投入的重要因素。传统教育场景中学习行为投入的测量方式包括学习者自我报告法、教师报告法与观察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