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供给:中国政治学构建的关键

作 者:
周平 

作者简介:
周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 昆明 650091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政治学本质上是一套关于政治的知识体系。中国政治学的构建,旨在形成一套基于中国的事实和经验,能够有效解释中国问题,并能与人类现行的政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然而,中国特色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概念为基础,政治学概念是政治学知识大厦的基石。西方之所以能够构建起一个完备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就是因为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有效的政治学概念。中国没有形成完备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也与历史上知识生产中概念供给能力的薄弱有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概念短缺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学构建的掣肘因素。今天中国要构建完备的政治学知识体系,须以概念构建为突破点,提升概念供给能力,同时采取恰当的概念构建策略,加强概念的生产和供给。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11-0005-07

      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学就是一套关于政治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政治学的构建,就是要形成一套基于中国的事实和经验,能够有效解释中国问题,并能与人类现行的政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在一个如此宏大的过程和结构中,政治学概念具有枢纽性的意义。《政治学核心概念》的作者安德鲁·海伍德认为:“要形成关于政治世界的知识,不能只靠观察,还要开发和提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概念。概念,在此意义上,实际上是构建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①这样的看法无疑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政治学概念既是对政治现象进行认知的结果,又是获得新的政治知识的工具。然而,从目前中国政治学的构建来看,关注的重点在于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对概念的关注却很少,概念问题有被忽视的倾向。可是,如果没有概念的创新,不能实现有效的概念供给,构建中国政治学的目标如何达成?

      一、政治学构建面临“概念短缺”之困

      在近现代社会科学中,政治学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然而,“政治学作为独立的专门学科,一般说是从西方开始的,西方政治学经过古希腊、中世纪以及近代的发展,到19世纪后期,形成了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基本框架”②。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方政治学才被介绍到中国。具体来说,“戊戌维新后,西方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开始逐步系统地传入中国”③。此后,政治学在中国长期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全面介绍西方政治学成为了主基调。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成立而开始恢复政治学以后,政治学在中国逐步由自在转向自觉,在恢复中得到了全面的重建。今天的中国政治学学科,就是这种自觉重建的产物。而在政治学全面重建中形成的学科反思,又促成了构建中国政治学的要求并使其逐渐明晰,这标志着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由自觉转向自为。在此背景下,国家决策层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要求,进一步将构建中国政治学上升为国家责任。

      构建中国政治学的缘由或必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说明,但从根本上说则与两个基本的判断直接相关: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不仅形成和积累了国家治理和国家制度建设的丰富经验,而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之政治后果的政治发展也在快速地推进,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的政治事象和政治经验亟需政治学的解释。与此同时,国家的崛起尤其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需要政治学的支持。二是中国现有的政治学从总体上看属于西方政治学范畴,虽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却无法对中国现实、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作出全面而有效的解释。西方政治学在解释中国问题时总是遇到兼容性问题。从根本上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深受世界的影响,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的很多东西,但中国的发展走的并不是西方的道路,更不是全面的西方化。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之路。中国的现实和经验已经超越了西方政治学知识的解释能力。中国需要有自己的解释系统。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政治学的构建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或者说,构建中国政治学的行动,就是在意识到此种必然性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或主动回应。

      今天中国政治学的构建缘于既有的知识体系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却不是要将既有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推倒重来,而是以生产和提供能够有效解释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的政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从今天中国政治学构建的现实过程来看,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于理论层面,致力于通过理论创新而构建一套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政治学理论,以期对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作出有效的解释。此外,对政治学的方法也有较多的关注,力图通过方法创新而实现理论创新。诚然,从目前中国政治学的现实来看,理论滞后于现实和方法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的问题十分突出,都是中国政治学构建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对中国政治学的构建具有更为根本的影响,那就是“概念短缺”问题。

      在政治学的知识体系中,概念具有枢纽性的意义。概念既是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对一类或某种政治现实的概括。政治学的概念以术语或符号的方式,简明扼要地反映着一类政治现象或某种政治现实。政治学的理论是知识的表现或载体,而这些理论的形成和构建都离不开概念的支撑。方法对于知识获取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方法的创造、选择都以研究的目的为转移,离不开概念的牵引。国内有的学者把政治学的概念称为“关键词”并断言关键词的库存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人们思考的广度和深度④,这是很有见地的。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都要以概念为支撑,因而需要大量的概念。然而,今天的中国政治学无法有效满足这种概念供给的要求。

      纵观今天用以描述和分析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的政治学概念,来自于西方的比比皆是。诚然,中国在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学概念,但是,改革开放以前的许多概念由于与今天的现实格格不入,已经被弃之不用了。作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之总结和概括的概念,是解释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的重要工具。然而,这样的概念的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一书,“试图对中国政治的重要变化进行概念方面的提炼和梳理”⑤,所列举的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现实政治生活的关键词(概念)也才21个。相对于快速发展中所展现出的丰富政治现实以及快速发展的中国对政治学概念的需求来说,这些概念只能是杯水车薪,既无法全面解释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也无法满足构建中国政治学的需要。正是由于基于中国现实和中国经验的概念的缺乏,人们才不得不大量地运用西方政治学的概念来解释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