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变革中“学习机会”的概念演变研究

作者简介:
王婷,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谭克平,男,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台北 11677;刘坚,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在美国教育变革中,学习机会的内涵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学习机会从纯粹的时间量发展到时间与内容的相结合,“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成为学习机会内涵发展初期的核心要素;80年代基于标准的改革运动使学习机会上升至美国国家政策层面,且被视为保障学生达成学业标准规定内容而提供的各种支持性资源。学习机会内涵要素的工具性、丰富性、多维性等特点对于推动教育决策实施、丰富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7)11-0040-08

       “学习机会”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被正式提出后,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其内涵已日渐丰富。“学习机会”是一个既通俗又抽象的概念,在美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它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演变脉络,这与美国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决策密切相关。在英文文献中,学习机会有若干种说法,如"Opportunity to Learn" "Opportunity for Learning" "Learning Opportunity" "Opportunity of Learning"。通常情况下,这些表达可以交互使用,但在美国教育研究及变革发展史上,"Opportunity to Learn"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学习机会内涵的本质属性始终围绕着学生发展与教育公平等教育核心话题,对诊断教学问题、了解学校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政策决定等层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学习机会”内涵的理论沿革、美国教育变革背景下的“学习机会”内涵再发展进行研究,非常有意义。

       一、“学习机会”——作为解释学生学习结果时间变量的概念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学习机会”的内涵发展主要经历了从纯粹的时间量到时间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两个阶段。“时间”和“内容”作为“学习机会”内涵发展初期的核心要素,对分析学生的学习结果有重要意义,同时是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变量。

       (一)第一阶段:正式提出学习机会为分配给学习任务的时间量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卡罗尔(John B.Carroll)指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找出影响学生在学校学习成败因素与相互作用方式的概念模型,为此,他提出了“学校学习模型”,也被称之为卡罗尔模型。该模型是第一个系统探讨学习时间与教学成效的理论模型,对于研究学习时间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该模型认为,就某一特定任务而言,学生的学习程度可以由分配给该学习任务的“实用时间”(Time Spent in Learning)与掌握该任务特定内容的“所需时间”(Time Needed in Learning)之比来决定,这两类时间因素共涉及以下五个变量。[1]

       1.学习机会(Opportunity to Learn)——允许学生学习的时间,即分配给学习任务的时间量(Allocated Time)。

       2.毅力(Perseverance)——指学习者愿意(Willingness)花在学习上的时间。

       3.能力倾向(Aptitude)——指在最优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如果学生所需时间少,可以推测该生具有较高的能力倾向;若所需时间多,则该生可能具有较低能力倾向。

       4.理解教学的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 Instruction)——此变量牵涉到“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和“言语能力”(Verbal Ability)两个概念。“一般智力”是指学生理解教学材料中概念的关系和推理的能力;“言语能力”则是指学生理解教师使用的特殊词汇的能力。

       5.教学质量(Quality of Instruction)——虽然卡罗尔模型中并没有详述什么是好的教学质量,但他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学习目标,学习者是否被清楚地告知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是否充分接触学习材料。

       进一步来说,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2],其中“实用时间”主要取决于“学习机会”和“毅力”两个因素,而“所需时间”主要取决于“能力倾向”“教学质量”和“理解教学的能力”三个因素:

      

       在此模型中,卡罗尔提出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就是学习时间,他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因素。他认为,“学习机会、毅力和能力倾向三个变量可以直接用时间来表示,如果利用测量工具和实验操作,那么教学质量和理解教学的能力也都能用时间来表示”。[3]此外,“能力倾向、理解教学的能力和毅力三个变量是学生的个体特征,而学习机会和教学质量两个变量则直接受制于教师因素,同时也受教育系统中其他因素所影响”[4]。

       卡罗尔透过学校学习模型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学习机会”的概念,但卡罗尔把它作为解释学生学习结果的直接变量,仅以“分配给学习任务的时间量”来抽象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程度,很难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是因为分配给学习任务的时间量不但受学校时间分配规定的限制,如学校的课时安排、课程实施种类的多少、教学时间与其他活动的时间分配等,而且也受教师在课堂中给每一具体学习任务分配时间的制约。因此,以“分配给学习任务的时间量”来界定学习机会的内涵,有脱离教学实际情境之嫌,它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学生获得机会的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