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世纪,也是一个知识爆炸、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频繁的世纪。近百年来,中西文论的碰撞、交流与会通空前活跃。毋庸讳言,在20世纪中西文论急剧嬗变的历史中,西方文论一直处于入超之势,而中国文论仍处于追赶状态。因此,深度探究当代西方文论,融合中西文论的理论视野,成为当代文论创新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学术工程。鉴于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界涌现了许多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重要理论流派、批评范式和研究方法,它们的学术宗旨或理论旨趣又各各不同,20世纪西方文论因而成为同时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最为活跃的领域,引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快速发展。 关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研究,西方学者撰写的大量研究著作不断译介为中文在我国出版,国内学者对于西方现当代文论研究的专著、教材、关键词研究乃至专题性论著也纷纷涌现。质言之,研究对象之复杂,研究论著之浩繁,使得当代西方文论成为当今最富于学术魅力和学术难度的知识领域之一。在此情况下,探讨当代西方文论的最新发展及其中西文论的会通问题,显得更具挑战性。近读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著作、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姚文放教授的新著《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下文简称《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深感这是我国学者会通西方当代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发展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作者在《引言》的开篇即开门见山地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界,发生了一个由形式向历史嬗变的理论转向。此前的大半个世纪是形式主义文论称雄的时期: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文论汇成了形式主义大潮。此后的当代西方文论发生了从形式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向,其表征就是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主义、审美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等新潮理论的崛起。①该书即是对晚近五十余年中西文论历史嬗变及其深层机理的探究。作者从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与后现代文论的“文学性”入手,结束于“后理论”动向、美学重构与中西文学理想的诉求,独具慧眼地揭示了晚近中西文论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嬗变的历史脉络和学术逻辑。据笔者初步的读书印象,该著具有几个突出的学术个性和理论特点。 一、鲜明的问题意识 对于当代文论“向外转”的问题,可以采用编年史的体例以不同时段的理论家和理论著作来论述,也可以按照当代文论批评诸流派的流派史方法来书写。但是,作者另辟蹊径,从鲜明的学术问题切入,以问题史的方式来研究、来写作。作者把当代文论发展的总趋势提炼为“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这个总问题,然后从九个方面、九个问题探讨晚近文论从“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所带来的诸多变化及其深层机理。这些问题是:问题:文学性的变异;观念:“理论”的横空出世;概念:文化政治的兴起;论争:文学经典之争;理论:话语理论的新视野;方法:症候解读的生产性;基础:美学的重构;动向:回归文学理论;宗旨:回到中国问题。当然,依据我的读书思考,我感觉该书其实探讨了第十个问题,即文类的历史化或政治化。论著从这些学术问题入手,全面而深刻地剖析当代中西文论“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的学术转向这个大问题、总问题。全书十八章,围绕这个总问题和九大子问题,揭示其内在的学术机理和外在的学术呈现,层次清晰而逻辑雄辩。并且,在总问题和子问题的论述中依然见出历史演进的脉络,因而难能可贵。即便放在西方同类学术研究成果中,本书的研究也是相当厚重、独具特色而富有新意的。更值得赞赏的是,作者所探讨之问题极具针对性、关键性和前沿性。例如,该著对诸如文学性的历史建构与当代嬗变问题、文化政治问题、文学经典问题、文论话语问题、美学重构问题、文论回归问题等的探讨,都深入到了当代文论的核心之处,鞭辟入里而精彩纷呈。 以“文学性”问题研究为例,“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们提出的标示文学审美本质的重要概念;同时,“文学性”的概念又在西方后现代理论家手上得到改写。“文学性”问题一经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提出之后,成为百年西方文论讨论的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文学性”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既引领着现代审美主义文论进入其发展的盛期,又开启了晚近后现代文论的大幕。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西方百年文学理论涌现了许多流派,大多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文学性’问题,始终在后人脑际往复盘旋而驱拂不去,成为各家成言立说的缘起,也凝定了各家各派的理论学说的现代性魂魄,从而铸成了其科学色彩浓厚的总体风貌。”②直至20世纪后期,“文学性”问题又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和提问方式被重新讨论,鉴于文学形式在大量非文学文本中广泛播撒和大量采用,“文学性”在后现代以新的姿态一路高歌。进而言之,“文学性”问题关联着文学的形式与历史的维度,浓缩和表征了百年西方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理路。③因此,对于“文学性”问题的不同诠解,成为把握百年西方文论发展的一个关键。从“文学性”问题入手,可以承上启下:往上,与中西现代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直接勾连;往下,直击当代文论的焦点问题。由此,20世纪中西文论的理论走向得以贯通。 二、宏阔而新锐的理论框架 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形态。知识生产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而且要有理论框架。理论框架既是研究对象的材料得以显现结构系统的逻辑框架,又是研究者本人的学术观察和研究分析所呈现的理论视野,而且还是学术探索所依凭的研究方法。文学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形态,同样有自身的理论框架。当代文论尤其是当代西方文论作为人类文论史上理论创造最为活跃的时期,涌现了许许多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理论,涌现了无数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事件、文论著作,创造了无数的新观念、新概念、新词语、新关键词。如何把握大量的文论现象,避免被浩瀚的材料所淹没,需要有贴切、精到的理论框架加以梳理和观照。《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一书正是有着清醒的理论框架意识。该书即运用了不少比较新锐、比较有效的理论框架来驾驭当代西方文论的众多材料,使得大量文论材料背后的深刻机理、学理和思想得以呈现。 例如,该书所运用的理论框架或知识构型就包括:“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框架,“学科范式”理论框架,“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嬗变的知识型构、知识谱系学研究理论框架等等。以作者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框架的运用为例,作者在参考英国社会学家S·拉什与美国哲学家大卫·格里芬等人的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史划分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认为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为:前现代突出的关键词是“是”(未分化),现代盛行的关键词是“非”(分化),后现代流行的关键词是“去”(去分化)。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存在断裂,既是一种否定又是一种接续,构成了正、反、合的逻辑圆圈。“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段论。虽然在局部、细节中可能会有例外和偶然,但其主流、概况,却不出这一基本框架”。④以此理论构型来审视当代西方文论,晚近五十年的西方文论处于后现代转型时期。各种重要文论问题无不体现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向,如:从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向后现代文论“文学性”扩张和更替,从文学理论到“理论”、从审美价值到文化政治价值、文学经典和文类的打开与重建、从诗性语言到话语理论、从文学的语言批评到文学症候批评的深层历史意蕴解读、从经典美学研究到后现代美学对经典美学的重构等等,无不表征着从现代性文论向后现代性文论的转向,表征着20世纪中西文论现代性追求和建构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历史轨迹,晚近五十年文论的学术脉络也因之而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