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社会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面对海量的信息,它们数量庞大、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涉及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呈现方式可能为超文本、图形图像、微视频、各种图表或它们的混合形式等。学习者可以通过全覆盖的有线或无线网络,借助智能移动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浏览、学习,这种“短、平、快”的学习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碎片化”特征,它就是“互联网+”时代新出现的碎片化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使得知识、技术更易获取、掌握,学习时间更易控制,学习地点的流动性更强,知识吸收率更高[1]。碎片化学习符合“互联网+”时代人的学习价值取向,深受大众喜爱。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碎片化学习的内容表现出很强的不完整性,零散而无序,知识缺乏汇集、过滤、归纳、反馈与创新[2],难以形成完备而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通过这种浅层的、非正式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来获取、建构完整的、系统的、有序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从“碎片”到“整体”的嬗变。 二、碎片化学习概述 (一)内涵辨析 目前,关于“碎片化学习”概念的定义尚未有明确的界定,学术界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这种现象的描述上。王觅认为,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形式多样的交互媒体、广泛自由的空间、灵活掌控的时间学习零散碎片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自发的、非正式的学习行为。碎片化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零散碎片、学习活动非连续性、学习时空不受限制、学习注意力和思维具有跳跃性、学习动机明确等鲜明特征[3]。张克永认为,碎片化即“多元化”,是信息的多元化、获取方式的多元化,碎片化学习是现代人随时、随地、随心所愿,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对碎片化知识进行分散、片段式的学习,是缄默式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4]。祝智庭认为,学习碎片化起源于信息的碎片化,并进一步导致了知识、时间、空间、媒体、关系、思维、经验的碎片化等[5]。王竹立则从学习类型的角度,将碎片化学习描述为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媒体、碎片化资源等进行的一种非正式学习,他认为碎片化学习是一种日常的、没有明确主题与学科、没有既定计划、有时主动有时被动、知识简单、传递方便、常常带有一定随意性的学习方式[6]。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碎片化学习”是一种临时性、短暂性的学习方式,是“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借助全覆盖的有线或无线网络以及现代智能移动终端,在任意时间、任意空间,在海量网络学习资源中零散地摄取自己所需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内容浅显缺乏深度、关联性小、分散无序不成系统、学习没有明确导向、学习方式多样、自主性强,与正式学习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是一种大众化的、“草根”式的学习方式。 (二)碎片化学习的表征 1.生活方式碎片化 快节奏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特征,这种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导致大量的碎片化时间、空间呈现,如乘车、旅游、运动、睡前等。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与空间是随机的,长短大小不一,很难被用来完成某一项完整或系统性的学习任务,但如果累积起这些碎片化时间,其总量是非常庞大的[7]。因此,学习者可以将整体性、系统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小的知识点,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空间,进行片段式微学习(或称短暂性学习)。早在北宋时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就曾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描述自己是如何运用零散时间进行读书写作的[8],虽然他没有提出碎片化学习的概念,但其做法却是碎片化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2009年2月,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也强调,“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9],其本质也是提倡人们要进行碎片化学习。 2.信息知识碎片化 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革命掀起的浪潮致使信息资源过度开发与传播。“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资源的生产者、编辑者、传递者、接受者,这些海量信息资源难成系统,表现出很强的碎片化特征。首先是信息资源来源的碎片化,大众媒体、自媒体、小众媒体三分天下且花样不断翻新,它们的传递既有主动推送又有被动传递,接受也有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两种形式。其次是信息资源本身的碎片化,很多整体性知识被“切割”成细小的微型片段,如微课、微视频、微小说、微广告等。由此而诞生了微学习,如国家开放大学在2012年底启动了“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建成3万个“5分钟”涵盖各领域的教学资源[10],其实质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就是信息资源表现的碎片化,“互联网+”时代信息知识表现形式多样,既有连续性文本,又有非连续性文本;既有微视频,又有图片、动画;既有图表又有超链接。这种知识、信息的碎片化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关于知识、信息的整体性、线性、连贯性、逻辑性、系统性等特征,符合现代社会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同时也符合现代人学习的价值取向。 3.新媒体碎片化 新媒体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基础之上,能够促使最丰富的信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多样化的形式传播的媒体,严格地讲,新媒体也称为“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或“数字化新媒体”[11]。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借助互联网、卫星、宽带局域网等渠道,以及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网络电视等碎片化智能学习终端,向用户提供数字报纸杂志、数字视频、网络等碎片化学习服务等[12]。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让学习不再枯燥单一,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学习的环境,愉悦了学习者的心境,克服了传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体技术具有数字性、交互性、超文本性等特征。它一方面让学习手段(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更加多元化,学习资源(微课、电子文档、电子课本、微教学单元库等)更加丰富化,另一方面也使人们不必花费高昂的学费就可获取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