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874-1824(2017)04-0131-10 當代西方文論的“星叢”格局、熱鬧非凡的理論集市、多元互滲的思潮流派、形形色色的話語簇,構成了本文的重要語境。20世紀以來,西方文論流派紛呈,一方面沿著各自的思脈衍生發展,另一方面呈現出豐富多彩的交織形態。一些代表性的思想家和重要的理論方法具有解轄域化的特徵,輻射到其他領域,從而形成跨學科的話語交疊和對話關係。拉康、福柯、德勒茲等人,都是具有跨語境影響的典型思想家。從拉康到齊澤克,體現了當代西方文論話語交疊與觀念流轉的特殊形態;“無意識與意識形態的話語交疊”題旨,具有豐富複雜的理論蘊涵與現實意義。以下擬討論三個層面的問題:一、從個體無意識到語言文化無意識:拉康精神分析的思想淵源;二、從俄狄浦斯情結到鮑羅密歐結:拉康話語的意識形態蘊涵;三、從拉康到齊澤克:無意識與意識形態的交疊互滲。 一、從個體無意識到語言文化無意識:拉康精神分析的思想淵源 在當代西方思想文化界,雅克·拉康是少數幾個處於核心位置的思想家之一。拉康打開了後結構主義的“潘朵拉盒子”,極大地改變了當代學術思想的面貌,重繪了當代人的心靈地形圖,致使一系列激進的解構觀念相繼出籠,極大地推動了西方當代學術改造工程。拉康閱讀弗洛伊德的研討班長達27年(1953-1981),聽眾爆棚,名聞遐爾。猶如當年柯耶夫的“黑格爾講座”一樣,拉康的研討班亦成為巴黎思想生活的中心。拉康《文集》(Ecrits,1966)長達900多頁,濃縮了他30多年學術思想的精華,內容精深、文風晦澀。不料這本大部頭著作一時竟成為公眾爭相購買的暢銷書。①阿爾都塞、羅蘭·巴爾特、德里達、福柯、克里斯蒂娃、梅洛-龐蒂、利科等法國思想界的重要人物都參加過拉康的研討班。耐人尋味的是,“拉康鍾愛的對話者並不是學界的心理學家,而是往昔的名人泰斗:亞里斯多德、黑格爾、康德、蘇格拉底、斯賓諾莎、莎士比亞和索福克勒斯。他的密友包括一幫超現實主義詩人、電影明星和傑出的結構主義者,邦維尼斯特、列維-斯特勞斯、雅各布森。歐洲知識界眾多主要人物受到拉康的重要影響,受拉康著述所鼓舞的人不計其數,女性主義研究、電影與文學成了令人振奮的事業”。②拉康的學術生涯沿著精神分析的軌跡發展,同時具有文學、哲學與語言學等思想淵源。由此觀之,拉康堪稱革新並且超越精神分析領域的輻輳型人物,既在本學科承上啟下,又對人文社會科學諸領域產生重要輻射與影響。當代西方文論的三個“原點”——弗洛伊德無意識學說、索緒爾語言符號學和盧卡奇“西馬”思想觀念——各自具有嬗變軌跡,同時又輻輳於拉康身上。 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論話語衍生的基點是“無意識”。從弗洛伊德個體無意識到拉康語言文化無意識,堪稱心理學美學里程碑式的重要發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中,除了理性空間,似乎還有一個隱含著“黑暗力量”的神秘國度。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普羅提諾、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笛卡兒、盧梭、黑格爾、謝林、柯爾律治等哲人都曾經對人類心靈的隱秘世界和一些“不為人的靈魂所探知”的知識予以關注。如果我們不能以意識來察覺無意識,那麼如何界定無意識的存在?弗洛伊德很難論證這種問題,只能用意識所不能解釋的東西來作為論據,如夢、口誤、雙關雋語、健忘症等等。因而他不得不採用類比、隱喻、文字遊戲等修辭手法對無意識進行描述。③易言之,無意識只能在意識領域及其規則下加以描述與理解,未知之物被迫使從已知之物的維度加以解析,這種悖謬恰是精神分析與文學理論的交匯點:這些修辭轉義的深層“機制”和敘事功能,導致文學批評理論與精神分析領域相通。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學說探索人類隱秘的心靈世界,不乏洞見,但是其理論話語進入文學批評實踐領域時也容易遭到濫用。 拉康與弗洛伊德都是將精神分析理論與文學領域密切結合的人物。弗洛伊德曾經借助《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馬佐夫兄弟》等文學名著論證其“戀母情結”。1932年,拉康以《論偏執狂精神病及其人格關係》獲得大致相當於醫學博士的學位,這篇論文標誌著他進入精神分析領域。同時,拉康開始翻譯弗洛伊德著述。拉康喜愛哲學、文學藝術,對超現實主義保有濃厚的興趣,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巴塔耶、薩爾瓦多·達利、畢加索皆有聯繫,曾出席關於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的公開閱讀會。年輕的拉康把瘋狂視為“抽搐之美”,分享超現實派的文化藝術旨趣。拉康曾與程抱一密切合作,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弗洛伊德以來最富於爭議的精神分析家”,拉康的思想觀念對後結構主義、批判理論、語言學、法國哲學、電影理論、女性主義,以及臨床心理分析等具有重要的影響。④可以說,拉康幾乎影響了“人文科學”的所有領域。 當代西方文論中結構與主體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問題框架。拉康主要從無意識話語、語言學結構和菲勒斯社會文化象徵的維度重讀弗洛伊德的學說,具有“文化無意識”的結構主義理論特徵。他解讀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闡發“殺不死的父親”的社會文化結構對慾望主體的鉗制,將弗洛伊德神秘化的個體潛慾望和無意識學說加以歷史化、政治化,並置諸宏闊的文化語境中,實際上是以意識形態結構消解人的主體中心位置。無意識對主體而言就是未知或異質的東西,因此“無意識”的概念導向了他者的觀念。拉康賦予這種主體的符號是$——其內部永遠是分裂的。慾望被主體體驗成一種“缺失”(lack),慾望的滿足則是對缺失的彌補,表現出一種動力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