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7)08-0063-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全球事务对治理的需求从未如此旺盛,而任何国家或者国家集团都无法单独回应这种需求,多主体参与的全球治理应运而生。[1]过去几十年,全球治理主要活跃在经济、政治和环境等领域,在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卫生、贫困和难民等问题时,相关学者和国际社会认识到,全球教育治理是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有效的全球教育治理将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的进程。 全球教育治理的参与者包括民族国家、国际组织、公民社会、私营部门和基金会等。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过程中,不同参与者所擅长的领域和方式均有所不同,或各自发挥作用,或相互合作,但整体而言行动力量较为分散,缺乏整合。成立于2002年的“全球教育伙伴关系组织”(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简称GPE)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一个伙伴关系组织,GPE汇集了多方利益相关者,包括受援国(发展中国家)、施援国(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公民社会、教师组织、私营部门和基金会等,为教育多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整合空间,各方参与者力量得到统整,从而在推动全球教育治理的进程中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一、“全球教育伙伴关系组织”的发展历程 “全球教育伙伴关系组织”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伙伴关系和融资平台,鼓励在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教育支持,重点关注全球最贫困、最脆弱的儿童和青少年。[2]GPE最早发端于“全民教育快车道倡议”(Education for All-Fast Track Initiative,简称FTI),该倡议由世界银行于2002年带头发起,旨在推动教育援助领域的国际合作,这是援助机构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个全球合作伙伴计划。2011年,基于多方面因素考量,FTI进行了品牌重塑和结构重组,更名为“全球教育伙伴关系组织”,之后以全新的形象在全民教育和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GPE十几年的发展可以2011年的改组为分界点,大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改组前和改组后。 (一)GPE改组前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发起了一场为实现所有儿童、青年以及成人享有基础教育的全球运动;2000年,世界教育论坛提出了六项全民教育目标;同年的联合国千年宣言,确立了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简称MDGs),为“全球教育伙伴关系组织”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面对人类共同的利益,民族国家、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纷纷将教育纳入到自己的发展议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且差异显著,因此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采取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多领域和多形式的方式。为了整合各方行动力量,有效提高教育援助的国际合作,推进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世界银行于2002年带头发起了“全民教育快车道倡议”(FTI)。 成立之初,FTI作为一个国际多边教育援助框架,其宗旨是在施援方与受援国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受援国实行国家主导的发展战略,提高援助有效性。初始目标主要有三个:逐步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促进教育政策变革和资源有效利用;加强发达国家的援助力度,对援助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完善数据收集,改进数据评估。 在其发展过程中,FTI先后成立了两个信托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合作伙伴的教育计划,努力投身于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2005年,FTI获得千年计划、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展委员会(World Bank & IMF Development Committee)的支持,同时也在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声望。G8集团的格伦伊格尔斯峰会公报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每个FTI选定的国家都能发展其能力,并拥有实施可持续教育战略的必要资源。”[3]施援国政府也发表了强烈声明,支持FTI倡议。尽管GPE动员大量额外资源的能力尚未得到验证,但其在促进施援国在国际层面合作中越来越重要。显然,FTI逐渐成为推动国际教育援助合作的重要机制。 FTI作为一种新的筹资机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是作为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框架却并不理想。FTI所提出的规范或基准形式的解决方案是从教育系统分析中得出的,有时候难以适应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系统。FTI作为一项全球倡议,很多细节却模糊不清,导致施援国不愿意慷慨解囊。相比于通过FTI进行援助,施援国更倾向于双边援助。FTI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上虽然更近了一步,但仍然不足以应对达喀尔的承诺。据2011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FTI在2009年拨款2.22亿美元,而低收入国家的外部资金缺口高达约160亿美元。[4]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FTI的现有机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免于国际社会的诟病。尤其在2010年的一项中期评估中,FTI因援助未及时到位而受到强烈指责。 (二)GPE改组后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努力,GPE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全民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其自身问题也愈加凸显,于是GPE在2011年进行了重大的结构重组,从原来的“全民教育快车道倡议”(FTI)更名为“全球教育伙伴关系组织”。 发展到2011年,“全民教育快车道倡议”所面临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一是援助资金匮乏,其二是施援方主导的治理结构影响援助效果,其三是对脆弱国家和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5]GPE受援国增加,关注领域扩大,但是能够提供的资金却有限。教育援助中持续的资金鸿沟阻碍了GPE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进程。自其成立以来,GPE被视为一个鼓励施援国通过催化基金支持全民教育发展的多边机制。首先,与预期不同的是,GPE并没有足够深厚的施援方基础,其发展中国家合作伙伴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其次,GPE治理过于依赖世界银行,且施援国在理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合作伙伴无处发声。此外,冲突和危机使得国家各领域发展停滞不前,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战后重建面临着巨大的政治挑战。GPE受援对象的确定要求受援国提供可靠的教育计划,对于脆弱国家而言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