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若干国情分析(下)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力,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天山,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100816

原文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四、社会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文化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传统社会文化中的某些部分并不因时代变化而失去作用,成为维系当前社会文化的核心或是阻滞社会文化变革的势力,某些部分的革新又会超前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同时,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必然伴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因此,辩证地看待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看到社会转型对文化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深刻地影响到处于社会结构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连带对教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由三重转型所构成的巨大社会变迁,一是从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型;二是由资源紧缺时的计划经济向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市场经济转型;三是从传统人文精神向现代人文精神的转型。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现代化建设有促进作用的部分主要有:(1)重视现世,要求人们致力于在人世间建立一个富裕、公平、文明、和谐的“治世”和“盛世”,希望人人各得其所,这比重视来世的宗教更具有鼓舞和激发作用,对现代社会和生产的发展也具有激励作用。(2)重视人及其作用,儒家宣传“仁义道德”,即是重视人,以民为本,不仅要富民、利民,而且要教民,“导之以德”,以德教化,尤其提倡以领导人的榜样作用来感化人、带动人、形成群体的强凝聚力。(3)重视群体利益,传统文化认为富家与富国是一致的,摒弃损民贫国来富家的行径,在个体之间的经济利益方面强调“均”,提倡各按自己的“分”来谋取财利,从而在个体之间形成利益的均衡。(4)重视长远利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可以为谋求长远利益而忍让或牺牲近期利益。(5)重视从总体角度分析事物,强调自然界的有机性和统一性,人与自然应形成和谐关系并参与自然的创造历程,“天人合一”。

      总之,在传统文化中有关“创生”、“变通”、“制宜”、“和谐”、“中庸”、“诚信”、“敬业”、“群性”等原则,对于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0多年中,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多次批判、继承、反思的过程。在近年来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在我国继续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19)我们应当重视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助于塑造现代国民性格的、克服工业化伴生的种种道德“滑坡”和弊端的精华部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面临社会经济多重挑战的文化转型的大方向,扭转曾经以物质利益和物质文明衡量一切的社会价值取向。

      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梳理、研究和继承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教育青年一代,意义十分重大,如果仅就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有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一面,同时,由于千年之久的“学而优则仕”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传统文化中还有过分注重考试的作用、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面;传统文化确有“天地君亲师”、尊敬师长的一面,但也有过分强调“师道尊严”、限制教育民主的一面;传统文化中有提倡“有教无类”的积极作用一面,也有在实施过程中轻视女性和下层阶级教育的一面;传统文化中既有重视人文伦理道德教育的一面,也有忽视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面;既有“经世致用”的一面,又有“六经注我”、脱离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一面。这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我国现代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程度不同的痕迹,如何弘扬民族文化中关于教育方面的优秀传统,并注入现代化的新内涵,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外来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

      工业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跨国界的,工业化社会中对发展程度的最主要判据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无论是从工业化前期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中后期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目标,都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跨越国家、跨越文化的判断尺度。对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阶段来说,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成为判断吸收进步的外来文化的重要判据。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更需要不断借鉴和参考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应当说在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大潮面前,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中,西方社会已经在发展经济和扩充综合国力方面进行了较大的反省和调整,西方文化中重视法制、重视个人权益和积极性、发展科学技术、注意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有益的经验,在发展教育方面,为适应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重视科技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产学研相结合、教育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等一系列有益的经验也值得我国在改革和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50年代到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政府办学、包揽过多、高度集中的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如果仅看到这一时期出现的种种弊端是照搬了外来的苏联模式,也不够全面,其实到60—7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都出现了与苏联不同的国情特点,也进行了不少调整。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总体上看,这种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正好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在西方社会对我国多年经济封锁、我国综合国力相对十分薄弱的条件中,这种体制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