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少波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回顾中国教育研究的百年历史,对其进行认真的清理和总结,不仅能使21世纪的中国教育研究从中吸取教益,获至启迪,更重要地,并将由此而催生出新世纪的繁荣。

      一

      关于20世纪中国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分期,学术界颇多争议,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1901~1929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引进欧美及苏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等。从引进的形式上看,结构和内容在初始阶段相当简要,至后期才渐趋繁复。这一阶段重在翻译域外教育理论著作,接待国外学者讲学。总的来说,还处在“本土化”的初级阶段。但这一阶段无疑为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1929~1958年。这一阶段是直接从欧美和苏俄大规模引进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尝试形成本土化教育研究特色的时期。从形式上看,初步形成了欧美实用主义和苏俄马克思主义两大教育研究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本土化。

      3.1958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大量引进域外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吸纳机制。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大陆、台湾、港澳教育研究的发展并不同步,但总的来说,在教育研究方面形成了分途发展,多元互补的特色。

      上述历史分期与业已存在的种种分期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此,笔者觉得有必要阐述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化早在19世纪下半叶即已开始,在清末教育思想及教育改革中已初露端倪,但是,由于本文是论述20世纪中国教育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因此,将时间上限定在1901年较为合适(但这并不否定1901年以前有识之士为中国教育研究本土化所作的努力)。

      第二,有学者将第一阶段的时间下限定在1915年或1919年,这并不准确。因为中国大规模引进国外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从1915年前后开始的,但引进工作并未就此停止,而是一直延续到1929年左右。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国内有学者开始致力于欧美和苏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进,应该说,这一年为引进洞开了方便之门,其影响波及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并形成了引进的一个小高潮。正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合力,至20年代初期,引进工作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20年代初期西方不少著名学者来华讲学并多有教育理论译著(文)出版,即是明证。这一引进工作持续至1929年,随着杨贤江《教育史ABC》一书的出版而宣告结束。正是这本书,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中国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开始。1927年以前,中国学术界处于“春秋战国”时期,1927年以后,随着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形式上的统一,政治上的“春秋战国”便结束了,教育形式渐趋定型,政治方面和教育实践都不允许中国教育研究仅停留在引进层面,转而提出了本土化的要求。《教育史ABC》的出版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因此,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学术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三,1949年是教育史上的重要分野。但由于教育研究超前于教育实践,并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因此,用它来标志教育研究的分野并不十分合适。实际上,从1929年后,国内学者开始致力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本土化,如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主张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和教育实际加以改造,“翻了半个跟头”,既同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渊源关系,又严格区分于杜威的教育主张,自成一说,并由此产生了重大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仍继续着这一工作,只不过将引进和改造的重点放在了苏联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上。因此,1949年~1958年这段时期内的教育研究的学术性质与1929年—1949年这段时期的并无二致。这一阶段延续到了1958年。

      纵观20世纪中国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如下特点:

      第一,重引进而不重消化。

      教育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但是,“通过研究(Research)来取得有关教育的确证了的知识,作出教育对策,对19世纪下半叶之前的人们来说,仍然是一件陌生的事件”。[1]教育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行为,是在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出现,并在西方社会得以迅速发展。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和西方文明的东移,许多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及研究方法为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所袭用。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大批有识青年留学日本欧美和苏俄,回国后常常通过各种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将原留学所在国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一方面,这对中国人开阔眼界,理清思路大有裨益,为教育研究的本土化作了最初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研究本土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这种大面积的引进必定会良莠不分,将中国变成了别国教育研究的“试验田”。特别是,不加批判地加以引进,失去了本国文化传统的支撑,再好的理论和方法也难免走样。

      第二,重教育理论的引进,不重研究方法的引进。

      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联系紧密,教育理论源于实践,但从教育实践中抽象出教育理论,必定要借助教育研究这一中间桥梁。研究方法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育理论的水平,从这一角度讲,研究方法对教育理论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本世纪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了先进思想的启蒙作用。因此,整个社会学科都十分注重理论的引进与介绍。教育科学亦如此。确实,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毫不夸张地讲,没有这些先进教育理论的引进,也就没有中国的新式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