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

作 者:
柳芳 

作者简介:
柳芳 中央教科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8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信息高速公路与中国”的问题上,首先影响我们的是教育系统,这是教育系统在社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作为培养复合型现代人才的基地,教育系统集中了我国高科技的大量人才,成为全国总体文化水平和现代化意识最强的领域。教育学科的性质、范畴、发展方向,决定了教育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也有待于更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滋养。教育系统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上是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在信息资源利用上又是最大的用户与受益者。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信息要先行。我国社会信息化必定要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因此,无论从大信息观还是从大教育观看,我国整个教育系统在这次社会信息化的竞争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同时,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改造也呈燃眉之急。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冲击,最突出的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将教育与娱乐融为一体;“计算机网络”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的教室、校园、区域乃至国界的束缚;“网上通讯”排除了时空及人为等因素的限制,使教育工作者、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检索信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学术交流、通信、交换文件、召开电子会议,等等;“远程通讯”正在改变传统的远距离教育模式,变单向的、灌输式的、乏味的教学方式为双向互动式的活泼的教育形式。崭新的信息平台给教育带来崭新的内涵。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将受到挑战。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尽快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调整发展战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益。但是,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并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拟就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数据库的建立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对这个问题有所思考的国内同行。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对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建设全国科教信息网络,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现代化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宣布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和详实的实施步骤。在“金字”工程系列中,“金智”工程即“国家教育科研信息网”(CERNET),是我国开始跨入信息时代的里程碑。这是一个由全国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三级结构组成的教育科研网络,无论是主干网的速率、覆盖区域,还是与其联网的单位数量都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仅学校系统,其潜在服务对象包括全国1090所大学近300万名教师、研究生和在校学生,4万所中学的550万名师生和16万所小学的1.2亿名师生。[①]该网络的开通,为教育科学信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良好的机遇。

      此外,非教育领域的企业家也正在以借用数据库为手段,将经济触角深入教育信息领域。如大庆市三联信息中心在1996年3月开通的“全国教育信息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经营性的教育信息网络的创办,大大刺激了用户对教育信息的需求,促使从事教育信息研究的专业人员深刻反思,从而谋求在观念上、服务方式上有个根本的转变。但是,随着各大信息网络工程的示范成功,也暴露了教育领域里严重存在的数据库建设落在信息网络建设后面的现实。可以预见,人们都期待着现代化、标准化、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而能适应世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和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育数据库的诞生。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教育数据库建设的滞后状况及原因有一番检讨,并提出建立数据库核心地位的新的思考。

      我国教育数据库建设的滞后大致上有三点原因。一、信息意识薄弱。无论管理部门、建设部门及应用群类都普遍存在信息意识薄弱的现象,信息部门之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信息流动单一,缺乏反馈与再利用。二、缺乏政府权威性统一规划与领导。据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1995年对全国数据库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一定容量、可供有效利用的数据库已由1991年的806个增加到1038个,尽管数据库建设数目有所增加,但文教类数据库数量实际下降,文教数据库由203个下降到95个。[②]况且真正属于教育数据库的数量更不容乐观。三、经费投入比例失调。我国“七五”期间确定重点建设12个国家级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国家投资了200亿元人民币,但对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只有5—10亿元人民币,不到总投入的5%。[③]“八五”国家教委级重点课题《建立中国教育科学数据库及教育情报网络运行机制的研究》也仅仅拔款4万元人民币,连硬件设备都配备不齐。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了我国弱小的教育数据库与初具规模的网络严重脱节,以至于国外有的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最薄弱的环节是“无米之炊”。即数据库过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1995年国家信息中心主任高新民撰文指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中的最关键、最本质的环节,也是目前我们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也曾指出:“在信息产业发展中,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协调发展。信息设施和设备好比‘路’和‘车’,信息资源好比是‘货’。只有路和车,没有货来载,信息系统运行不可能有效。因此,要把电子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即数据库信息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