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学开始复兴,据说,十多年间出版了一百多年本教育学,气势不可谓不盛,而且每本教育学“英雄所见略同”。表面上看来,教育学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果真如此吗? 其实,在表面成功的背后蕴藏着更深的危机。在已出版的一百多本教育学中,编写者无一不在“绪论”中承诺自己编写的是科学教育学。而事实上,把教育学提高到一门科学的地位,其假想甚于实际。在这一学科当中,人们见到的是,矛盾多于知识,许愿式的见解多于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和世界观多于科学。可以说,目前的教育学已陷入深深的科学危机之中。 “为了使科学摆脱这种不幸的境地,有必要让教育学知识接受批判性检验。为了能够创建更为完善的教育理论必须逐一指出现有的各种教育理论哪些部分不充分,哪些错误必须避免”①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涉及到哪本教育学,我们也只是对教材本身而言,而绝无影射编写者之意。 1.教育学中的科学概念、命题 概念、命题是构成教育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概念不严谨、命题不科学是我国教育理论水平不高的主要表现。教育学中的科学概念和命题,当以广泛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教育事实、教育实践为根据,它应是对既成事实分析之后抽象和概括的结果,教育事实上是什么,就是什么,决不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也就是说,对科学概念、命题的研究应当是一个确认事实的研究,并不是做关于价值和规范的命题研究。而标以“科学”的我国目前的教育学的概念、命题是这样吗?在此,我们略举两例分析: 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定义。 其实,教育果真如此吗?在阶级社会,当面临尖锐的阶级斗争时,教育不就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了吗?这不仅在作为反面材料的“文化大革命”有具体的表现,就是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不也强调教育为抗战服务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行了战略重点转移,教育不又成了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吗?这当中的教育都是培养人的活动吗? 例二、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一个规定性命题。 欲问“中国现在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你可能会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其实这种法定的成文教育目的只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应有”的并得到法律认可的教育目的,它只有转化或为教育过程当事人的教育目的,才成为“实然的教育目的。所以,真实的教育目的存在于千百万个教育过程当事人的教育行为之中②。例如,当我们问及教师工作的目的时,他们会说:“为了学生能够升上学”;当问及学生学习的目的时,他们也会说:“跳出农门”、“升学,找个好工作”;家长的目的更是期望孩子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可以说,“升学”是许多人参与教育工作的实际目的,尽管这种目的是不成文的,而且也有悖于法定的教育目的,但并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目的。如果把揭示“实然”教育目的价值命题当作了“揭示”教育目的的科学命题,这不能不说是混淆了黑白。 这说明,目前教育学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和命题模糊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区别,用价值研究代替了事实研究,它们所下的概念,所作的判断都是“应该……”,是一种标准的理想状态,而不是基于对教育事实的分析、抽象和概括。这也难怪,教育理论界会为一个概念、命题发生歧义的理解而争论不休。 2.教育学中命题的陈述 命题有多种:描述性命题、批判性命题、规范性命题、分析性命题等,不同性质的学科只能采用相应的命题,如科学采用描述性命题,描述和解释事实;价值学科采用规范性命题,规定应该如何。学科之间不应该模糊各种命题的适用范围。一旦学科的性质确定之后,应该选取相应的命题,选取与该命题相一致的陈述方式。而我国众多教育学教材编写者,或许压根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或没有这种意识,导致所谓“科学”的教育学中充满了价值命题和价值的陈述方式。在此,我随意选取一个命题作为例证分析: 命题:人道、平等和民主是现代教育活动中师生相互关系的基础。 论证:在教育活动中,只有摒弃师尊生卑、教师不尊重学生,师生不平等和不民主的状态,才能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因为学生是有理性、有尊严、有个性、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最高限度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因而,在教育过程中,越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在探索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越是平等相处,师生情感越是水乳交融……。 单从这个命题的本身看,可以说是一个模糊的命题。但因为目前的教育学都标称为“科学”,所以,“科学”之中的命题,应该是科学命题。但这个命题的论证却是价值的陈述。是“只有……,才……”的表达。科学命题用价值陈述方式来论证,岂不驴头不对马嘴。 对这个问题的表述,可有三种命题以与之对应的论证方式: Ⅰ.科学命题:人道、平等、民主,现代教育活动中师生相互关系的基础。 其论证为:列举现代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种种表现,从事实出发,抽象、概括出这一命题。这一论证方式为描述性陈述。 Ⅱ.规范命题:人道、平等、民主应该成为(应是)现代教育活动中师生相互关系的基础。 其论证为:依靠价值前提,运用演绎推理,得出这一命题。正如例中的论证方式。这种“应该……”的规范命题,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理想的最高要求,对此,要鼓励人们去追求。这一论证方式为规范性陈述或价值陈述。 Ⅲ.批判命题:现代教育活动中师生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必须是人道的、平等的和民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