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国90年代以来的素质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淑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教学与管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为迎接新世纪挑战做准备。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学校课程应“促进在校学生和社会在精神、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学生在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感和经验方面准备”,这就概括了该国素质教育的内容规定。英国在实践中重视了如下问题:

      一、重视智育方面的发展

      1、对课程的改革。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在全国实行统一课程,打破了英国过去对中小学课程不做具体要求的惯例,规定凡是国立中小学校都要开设三类课程,即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理科,在小学应占绝大多数课时,在中学课时占30%—40%。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外语、技术(设计)、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这类课程在中学应占45%课时。附加课程包括古典文学、家政、经济学、保健知识、信息技术应用、生物、第二外语、生活指导等,这些占总课时的10%左右。与课程改革相配套,规定不同能力的学生在7岁、11岁、14岁和16岁时应掌握的内容,分别对这四个年龄的学生进行四次正式评估,包括全国规定的考试。这些课程改革是为提高学生成绩,有利于学生转校学习,减少早期分化;有利于家长了解学校,能比较各个学校的好与坏,增强教师的信心。

      2、重视数学课程的教学。英国曾于1989年、1992年、1995 年颁发和实施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大纲。标准是:在内容安排上分为应用数学、代数、几何以及数据处理等几大块,注重数学的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和能力培养。大纲的要点是: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更新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等。1998年9月,英国又在修改全国中小学教学大纲时,要求着重加强数学教学等。当年11月,英政府成立了专门小组,建议小学设立每天一小时的数学强化训练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英政府还派出由著名教育顾问组成的教育辅导团,观摩中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以此帮助中小学改革数学教学,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数学技能。英政府规定,要在2002年使75%的11岁学生的数学达到应有的水平。

      3、重视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1990年,英国实施6年“中小学微机教育计划”。1995年秋,英国中小学课程内容增加了“信息技术”,目的是要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如微机系统和软件)促进各科学习,培养学生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1994年到1999年,英政府为公立中小学每校配置微机96台。

      为促进微机教育发展,1997年,新上任的布莱尔首相与英国电信公司和各有线电视公司制定了一项耗资1.2亿美元的计划, 于近年内把英国每所中小学都同因特网连接起来。1998年底,连接因特网的中小学增加了一倍,开通了全国学习网。计划2002年,所有中小学都连接学习网,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提供机会,掌握因特网技能。1998年4月, 布莱尔公布了一项总额6亿英镑的信息技术培养及投资计划,其中1亿英镑用于中小学联络因特网,3亿英镑用于技术培训。

      英政府为使全国所有的中小学在2002年前与全球电脑互联网络相联,于1998年11月,又追加7亿英镑,准备建立一个有8000 所中小学的网上俱乐部,使5岁以上的学生回家就能接通电脑, 以此为辅助性工具做作业。

      4、为提高教育水平, 英国保守党把学生的成绩同教师的教育水平结合起来。英国教育就业大臣谢泼德1997年宣布了新的《英国教师评估制度》,强调学生成绩的优劣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若学生考试成绩出现很多不及格的现象,教师有被解雇的危险。

      英国政府十分重视学生的智育, 在全国开展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考试和高级程度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EA——LEVEL)考试中,不及格率有所降低,在GCSE中,所有科目都不及格的学生,从1997年的7.7%降至1998年的6.6%,总人数减少7000人。

      二、重视德育方面的教育

      1、政府和教育界人士对德育的思考。英国从教育界人士到政府官员越来越认为,光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是行不通的。约克大主教约翰·哈勃古博士强调:“把道德教育列入学校课程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鼓励诚实、尊重别人的氛围”。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威尔逊(J·Wilson),为了探讨有效的道德教育形式, 设计出一系列由古希腊字母组成的符号系统,某些字母组合在一起后代表特定的道德观念,如,OHIL代表“关心别人”、“同情”、“公平”、“尊重他人”等观念;EMP代表“体谅别人的情感”、“移情”、 “敏感”等观念。认为运用符号系统教育学生,可使学生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生活,促进他们的道德意识交流。他的符号相当于我国“三好生”的规范。英国心理学家贝尔森十分重视青少年暴力问题,认为电视中的暴行会腐蚀学生的自制力。他对1565名12~17岁伦敦男孩进行了调查,发现47%的学生失去了自制力,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呼吁政府和社会都来禁止青少年的暴力,关心他们的德育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