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碧辉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也开始走向了改革的道路,教育观念和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美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许多学校开始开设美育课,有的还花大量资金和人力购置设备,举办各种培训班。国家教委也把美育正式列入大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在为美育得到普遍开展而欢呼欣喜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目前流行的关于美育的观念中,还存在着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问题之一:认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这种观点实际上仍然没有超出传统的伦理主义和道德主义教育观的范围。在这种观念中,学校教育的目标仍然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发展,至于其它,如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劳动教育等等都是围绕这三个目标、为这三个目标服务的。因此,所谓美育,不过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和途径而已。如果不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德育、不是因为人的天性中存在“好德不如好色”的倾向,那么美育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怀疑。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它只看到人的道德存在,而没有看到人除了道德存在之外,还是自由自在的生命存在。其中既有生物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既有感性、情感等不易以理智去把握和规范的部分,又有理性、意识、认知等属于后天意识的部分。因而,教育的目的的不仅仅是培养人的道德品性,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或强健体魄,而应是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理想的人性。具体说来,就是要抑制人性中丑恶的因素,发展和扩充其中美善的因素,扬弃人的生物性,使人性中的生物性具有属人的性质;对情感、感性等生命的非理性存在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合乎理性的要求;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充分展现人的主体创造性。总之,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使每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仅靠传统的德、智、体三育是不够的,德育主义或伦理主义更加行不通。因此,现代教育把审美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因为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对不受理性制约的情感进行引导和规范,提升人的感性存在,使之具有更加情理交融的能力和风神。

      问题之二: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就是传授艺术知识和培训艺术技巧。这种观念有两方面的缺欠。其一,把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缩小了美育的范围,局限了美育的视野。美育是一种范围宽广、弹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其二,它又把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知识和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要培养授教对象的艺术心灵和人格,使之保持赤子之心,培养和发展其丰富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而仅仅局限于艺术知识和技巧培训的艺术教育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在这种所谓艺术教育中,艺术知识成了与其它门类知识并列的一种知识,这除了给功课本已繁重不堪的学生增加负担外还能得到什么呢?即便学生不怕负担繁重,出于对艺术的天然兴趣而接受这种教育,它也顶多只能培养出一些出色的艺匠而已。更有甚者,某些学校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还使艺术教育变成了参赛获奖的手段。这样,学生一边学习着空灵无欲的艺术,一边却希望以这种艺术给他们带来荣誉和利益。这种功利主义浸染下的“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初衷岂不是南辕北辙!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人对美育缺乏基本的、明确的认识,缺乏对美育的内涵的根本把握。他们不能准确地对之定位:要么把它归属于德育,要么把它等同于艺术教育,而对艺术教育又作了狭隘化和功利化的理解。因此,要真正了解美育的意义,使它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对它的基本含义有所了解,才能有所遵循。

      二

      那么,所谓美育的基本内涵到底是什么?

      初看起来,美育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美育,即审美教育,顾名思义,是对授教对象进行美的教育,使之具有关于美的一般知识,能够发现、感受和创造美,亦即能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美集中体现在艺术之中,因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艺术教育。

      这个界定看似明确,然而细究起来,它却有许多难以解释之处。首先,关于美和艺术的概念历来就是一种众说纷纭、没有定解的概念;其次,现代艺术的发展已大大超出了古典的“美”的范围,容纳进更为丰富广阔的内涵。因而,说美育是美的教育,无助于对美育进行确切的把握。

      那么,换一种思路,抛开这种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玄思,直接把美育放到整个教育实践中去考察,就可以发现,美育作为一种教育人和人自我教育的方式,其中心和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并且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除去人性中卑劣污浊肮脏的成份,发扬光大人性中美好光明崇高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众所周知,人的存在中有许多东西不是仅靠理性就可以把握的,如情感、想象、无意识等具有非理性成份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往往可善可恶。要想使它们都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运动,就必须依靠审美教育。只有审美教育才能越过人的理性和意识而达到非理性和无意识层次。因为,在人类的这些不完全受理性控制的心理因素中,有一种追求官能享受的天然趋向,这正是孔子所说的“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的原因。既然人的天性中有“好色”的趋向,要使这种趋向朝着健康的方向行进,就必须对这趋向本身进行引导。正因如此,标举道德教化的儒家诸圣贤历来都很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把礼乐并举,甚至把审美教育的位置放在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之前。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它通过对最直接的生命活动——审美活动的激发、培养与引导,直达生命的本源,从根本上对生命存在加以影响和引导,使生命中的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够符合理性的要求,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趋动。同时,它也是对生命的潜在能力的发展和挖掘,是对生命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等不仅需要有理性知识,更需要有情感智慧的生命潜能的激发培养。总之,审美教育是对人的生命本身进行塑造,使之更加完美合理的一种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