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年来也十分重视成员国的教育公平问题,2007年和2012年相继发布了两份报告《不再有失败:教育公平的十个步骤》(简称OECD2007)和《教育公平与质量:支持弱势学生和学校》(简称OECD2012)。201 1年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教育公平,[1]教育公平研究主要包括“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教育公平的多元视角研究、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研究、教育公平与社会群体关系的研究、教育公平测量方法的研究以及对教育公平实现途径的探讨等六个方面”。[2]教育公平将成为政策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3]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研究方法中需要重视对教育政策的话语分析。[4]本文拟以OECD2012文本为对象,使用语料库方法开展话语分析,主要对该文本进行主题分析,以期对国内的教育公平政策研究以启示。 二、教育研究的话语分析 当今,教育学研究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渐显示出“两种转向”,即社会科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和语言学研究的“社会转向”。在后现代或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知识经济和新媒体技术主导社会进程,话语驱动的社会变迁日益显现,机构或组织有意识地控制语言使用实现其目标。话语研究和话语方法跨越应用语言学、心理学和语言哲学的范畴,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趋势。教育学研究者对话语的兴趣表现在教育政策、机构管理、教学实践、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学习过程、终身学习、职场学习、职业教育与培训等诸多领域或层面。 近十年来,话语分析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理论与方法。例如,《教育的批评研究》(原名《墨尔本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推出专刊,主题为“话语分析与新空间下的教育研究”,旨在说明话语分析在教育研究中既是理论又是方法,展示了如何在新型话语和社会实践中应用话语分析,研究对象包括教师职业身份的话语建构、海外求学儿童事件、计算机辅助交际、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氛围、中学科学课堂教学等,话语类型包括政策文件、访谈数据、课堂话语、媒体话语等。此外,特殊需求儿童教育、高中教育选择、教育政策变化等也是话语分析的对象。[5][6] 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地研究、行动研究等,[7]国内学者也逐渐意识到话语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8]尤其是认为批评话语分析是当代教育研究的新视角,能够提供以往的社会研究模式无法提供的新视野。[9][10]教育政策分析主要包括政策内容分析、政策过程分析、政策环境分析、政策价值分析。[11]话语分析属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旨在描述、理解和解释语言是怎样在社会交际中工作,以及揭示语言在社会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话语分析流派众多,没有统一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法包括主题分析、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叙事分析等。鉴于话语及话语方法在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作用,话语分析可被作为解读和研究国家教育政策的一种认识论实验工具。[12] 三、OECD教育公平政策的话语分析 本文采取的话语分析为基于语料库方法的主题分析。语料库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语言使用进行概率统计,获得词频列表、主题词列表,为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实证依据。主题分析旨在通过观察语言使用揭示文本的主要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使用语料库方法考察OECD2012文本的语言使用以揭示OECD教育政策的话语变化及主要关注点。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库工具为Wmatrix,[13]它可将所研究语料与参照语料进行对比,产生使用频率超常的语义域即主题语义域。语义域是一组语义趋近一致的词语集合,因而以主题语义域为基础的主题分析比先前以主题词为基础的主题分析更能接近所研究语料的主题。本文使用该软件将OECD2012文本与OECD2007文本进行对比(对数似然比设为6.63,即p<0.01),获得了OECD2012文本中的主题语义域。表1按主题性值从高至低列出了20个与“教育”相关的主题语义域,以及每个主题语义域中频率较高的主题词。
表1中的主题语义域反映了OECD2012文本的主题,即OECD当前教育公平政策的关注点,包括政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提出这些问题与措施的原因。相比而言,这些主题语义域所表征的问题、措施与原因在OECD2007文本中未获得足够重视。 (一)OECD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 表1中的主题语义域“评价:消极”、“小的”、“窄的”、“教育”、“评价”、“成功”、“阻碍”及其相关主题词等表明,OECD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中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中等教育中弱势学生的教育质量问题。“弱势”(disadvantaged)是OECD2012文本中的关键主题词,OECD2012文本使用了大量“弱势”短语,如表2所示。从这些词组中基本可以确定“弱势学生”或“弱势儿童”来自“弱势家庭”,即他们的“弱势父母”在“社会经济上弱势”,因而“弱势学生”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 (1)父母教育少的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家庭的学生和男生更可能为后进生。在某些群体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和后进生是等同的。弱势学生比同龄的其他学生更可能为后进生。(p.16) (2)提高弱势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能鼓励他们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参与民主机构和其他公民社会组织。(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