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考试的社会价值分析RQ本文1996年8月收到

作 者:
郑淮 

作者简介:
郑淮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

原文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考试越来越流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增大。本文试图从历史和现实中的公共考试,如何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怎样改变社会分层的标准,以及对教育公平理想的实现的独特作用,分析其正功能和负功能来说明公共考试的深层社会价值。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字号:

      考试文化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瑰丽的一页,当欧美国家在十八世纪末开始运用考试选拔官员的时候,我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建立起机会均等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个考试取士制度对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也直接促进了社会结构的演变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我国现行的公共考试也是在传统的考试文化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而逐步形成制度。我们在审视社会这一可喜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会联系到教育制度的社会功能,而考试制度则是最能体现教育制度的社会选拔功能的一个因素,不仅学校教育要依赖于考试制度,社会的运行也要借助考试手段来提供某些保证,借以对社会的人力资源进行调配。这里所指的公共考试,如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中小学毕业会考、自学学历考试及各种职业技术、专业资格的考试等。我们将这些学校正常考试以外的各种考试制度称为公共考试制度。本文试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公共考试这一社会机制对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分层结构、及教育机会均等几方面的影响进行的初步分析,探索其社会价值。

      一、公共考试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在我国,人们对公共考试并不陌生,而且对它有着相当的信任和期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悠久的考试文化传统的影响。源于五帝时代帝王对诸侯试方略的古代考试,在周代已被用作评价官员的手段,“考试入士”制度发展了隋唐的科举制度,已经变成对各社会阶层提供公平竞争机会的公共考试。由于科举考试在招考报考条件、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和内容、考试形式和方法、评价标准、公布结果等方面都实行统一,通过逐层考试最后由封建朝庭定择授官,使考试与社会政治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的社会机制。因而对社会各方面有广泛影响,特别是官学和私学都卷入了这种选拔考试,渐渐发展成为联接学校教育、社会选拔和角色分配三种功能的科举文化模式。受这种文化模式的影响,社会自然地形成了“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读书、应试、做官”成为社会的最高价值取向,这是公共考试对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的最典型表现。

      废除科举考试以后,解放前的南京政府教育部曾经制订过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和大学联考制度,但由於时局的变化而逐步疲软以至没有办法实行。解放后我国的公共考试制度又有新的发展,50年代后的高考统一招生为新中国的专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在推行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下,用公平的考试选拔高级人才,对鼓励年青一代积极进取及倡导社会重视知识和人才有促进作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及80年代末实行中学会考、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等,使我国公共考试更加多元化,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改变了传统的唯升学的成就倾向和“唯有读书高”的人才观。这不仅逐步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人才需要,而且逐渐改变了由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价值观念。人们对社会地位看法从单纯依仗世袭的特权财富转向重视个人的学历资格和自致成就,这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一大进步。学历作为个人接受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教育履历,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相应的待遇,学历与就业、工资及升迁机会挂钩,能够使社会分层和流动合理化,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建设社会。而轻视学历则会引起社会分配不公,导致其他社会问题,尽管西方推行的学历主义仍有许多弊端和误区,但重视学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社会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上,公共考试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国现行的公共考试,其性质与社会主义制度相一致,即消除了阶级和种族、性别等方面岐视,尽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参与竞争的机会,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它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培养、调配和再生产。无论是高考、会考,还是自考与各种资格考试都实行统一的考试形式,对应考对象一视同仁,采取德、智、体全面衡量,统一考试科目、时间场地、评分标准、结果公布,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与传统文化的大一统思想、传统的理想人才观和“不唯多寡但求均一”的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公共考试的统一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所致,同时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匡正作用。具体体现在强化人们的公平竞争意识,激励积极向学和追求真才实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进取的学风。统一的德才兼备的考核目标也引导着社会的人才观,有利人才的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每年的公共考试的进行都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使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和人才。这是公共考试的积极社会效应。当然,公共考试的统一形式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考试制度和招生政策的细微化也会引起学校、社会、考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和主动适应,自觉或不自觉地追随公共考试去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忽视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方针政策,这也是应试教育模式流行的根源之一。可见考试形式对社会价值观念也有负面影响。

      公共考试历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及权威取向有导向作用。我国古代的公共考试以科举考试最为典型,考试的机构是由封建朝庭直接掌管,乡试、县试和省试等几层次的考试都为朝庭的殿试奠基,朝庭对科举的设科、取录有绝对的决定权,而且还对下级考试有检查、监定和修正的权力,显示中央集权的权威性。这与文化传统中的“官为本位”,“士为四民之首”的位尊观念有关,使公共考试涂上了神圣的官僚色彩。冗长的科举考试历史也形成了“学在官府,考在朝庭”的教育架构,读书应考成为获得功名的唯一途径。自然地形成了传统的“读书做官”和“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观。现行的公共考试也强调考试机构的权威性,多种考试都冠之以“国家级”称号,目前还温酿成立独立的国家考试中心。建立起权威性的公共考试机构是社会所期望的,也是解决目前各类各级教育机构存在互为割据、各行其是状况的一种方法。具有权威性的公共考试,可以间接地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提出质疑,改变了社会招工招干的闭锁型方式,转变拉关系走后门和投机取巧等不良社会风气,进一步确立学历在社会人才造拔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