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卡内基工业大学曾分析过一万名在事业上卓有成就者的档案,结论是:知识和专门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一名叫威廉的博士,对美国四千名被解雇的员工进行研究发现,只有百分之十是因为不称职被解雇,而百分之九十是因为在工作中没有处理好周边人际关系,无法施展自己才能而被解雇的。综上两例,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与否,人际关系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组织。学校也有人际关系。本文只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展开论述,以揭示师生关系的时代特色。 一、师生关系的维度 一个学校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领导与教师、领导与职员、领导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关系组合。但在这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别于另外一些人际关系。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故既可能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形成浓厚的师生情谊;也可能发生逆向转换、形成情绪对立。基于教育的目的是由教师主导完成的,亦基于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对师生关系均十分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把本人的思想、道德、文明、心态、人格、个性,诸如需要、理想、世界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本人修养程度和基本素质显露给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反之,学生亦能影响教师。如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便不仅仅是文化科学知识等信息的传授交往,更重要的是心理交流、情感交流。这种交流和交往,久而久之便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内化为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遵循法则。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交往与社会上一般的人际交往不同,它不带有那种市俗的相互利用色彩及铜臭气味。它是教师按照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对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一种教育过程。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不断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及社会经验、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修正和提高自我认识。逐步学会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教师的期望与要求。 古人将师生关系定格在“五伦”之内,位于“天地君亲师”的大范畴内,说明它的不可动摇性。今天,这个维度似有削弱,但仍然不能被一般关系取代,甚至光彩的“同志”关系也置换不了它! 因为教师用他的人格力量担起了社会使命,所以师生关系的本质也注入了更浓烈的社会精神。所谓“名师出高徒”,这个“高徒”是老师的,也必是社会大众的。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在师生共同建立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各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姑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相互认知的影响 “人不可貌相”这一古训虽为古今中外东西方人士所普遍接受并认可,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由自主的“背道而驰”。人们不得不承认,天生丽质者无论在家庭或社会上确实具有一种令常人自叹弗如的魅力。年轻貌美的姑娘,英俊潇洒的小伙,走到哪儿,常是最受欢迎的对象……而对相貌丑陋的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意外,人们往往会产生厌恶、反感情绪。调查表明,容貌较好的男女学生考试的平均分数明显高于同班容貌较差的同学。原因是容貌美容易得到教师的宠爱、鼓励和信任,处罚机会少,接受教师个别辅导的机会多。就连以校风严肃著称的美国西点军校,教师给相貌漂亮、英俊潇洒的学生打的分也比貌不惊人的同学高达5分之多。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曾幽默地说过:“虽说人人都承认‘人不可貌相’,但实际在任何社交场合,一个陌生人的美貌,往往胜过任何介绍信。”这说明“美貌的心理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以貌取人”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不足为奇,只不过是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相互认知为基础。在新学期新生到校听新教师的第一次课,往往对师生人际关系影响很大。如果第一次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被教师漂亮、英俊的外表、演说家的风度、高雅的气质所吸引,被那渊博的知识、刚劲潇洒的文字所折服、教师为学生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增强了对学生的人际吸引力,学生从心理接受了他(她),以后就乐于接受盼望上他(她)的课,所以说教师上好第一次课很重要。如若教师给学生第一印象非常糟,削弱了对学生的人际吸引力,也会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师生个性特点的影响 师生关系在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与其它人际关系一样,会经常受到师生个性特点的影响。教师的个性特征和课堂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个性是教育力量活的源泉,它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取而代之的。 师生的交往是在师生双方个体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般都会自觉地进入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都能程度不同地按角色要求来表现自己,这就使师生在交往中的个性带有角色行为特征。这种角色特点有可能掩盖师生本来的面貌,而使双方不时地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表情,不能自由充分表现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复杂多面的,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扮演者。如教师除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外,还要扮演学生的家长、知心朋友、班级学生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心理卫生指导者、纪律执行者、模范公民等。由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着多重角色,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向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教师的职责要求教师培养和教育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指导和点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小节,教师不注重小节会因小失大,不仅会降低教师个人的威信,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更重要的是影响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