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7)02-0027-10 一、创新人才成为首要战略资源 2015年10月21日,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和科技政策办公室联合发布了新版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A 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旨在“确保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共享繁荣”[1]。这是美国政府对2009年9月首次发布、2011年2月首次修订的国家创新战略白皮书的再度修订,足见美国政府对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及在战略实施方面的一贯性和发展性。同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彰显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几乎在同一时间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繁荣的有力杠杆,并非历史的巧合,而是世界发展的必然潮流。创新不仅被中美两国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如欧盟国家2010年推出的以构建创新型联盟为目标的“欧洲2020战略”,英国2011年制定的“促进增长的创新与研究战略”,俄罗斯2011年发布的“2020年前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德国2014年启动的“创新为德国战略”等都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区域繁荣的重要支点。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就成为世界各国切实推进创新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毕竟,“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3]。于是,世界主要国家纷纷通过移民制度、留学政策和签证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吸引国外创新人才助力本国的创新与发展。[4]可以说,创新人才已成为一国谋求创新、促进发展、实现繁荣的首要战略资源,而拥有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本身就是一国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影响一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在未来的重要资本和决定要素。因此,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也成为一场愈演愈烈的全球性创新人才争夺战。 有关创新人才的概念,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界定。既有分析创新人才思维特点、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和情感因素的实证研究[5-7],也有探讨创新人才素质、能力和环境的理论研究[8]。归结起来,创新人才泛指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等创造性特征的人才。创新人才既是人才的下位概念,又是相对于常规人才而言的一类特殊人才,更是一个众所周知、广为流传的常见概念,频频见诸各类报纸杂志。创新人才虽然没有一个外在的统一标签,让人一看便知,但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优于常人的出色表现和创新成果以及非凡的教育和工作经历等都可能作为判定其是否为创新人才的重要依据。如果说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数量较少的一个子类,那么创新人才则是人才资源中最为稀缺的一类特殊人才,并处于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核心位置(如图1所示)。因此,无论是出于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还是由于创新人才的稀缺性,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在国际人才市场上争夺的焦点。
图1 创新人才与人才资源及人力资源的关系 二、创新人才的海外引进与自主供给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实施多项人才引进计划,特别是2008年12月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更是海外引才工程的巅峰之作,不仅引进了数千名创新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还带动了地方政府的数十项海外引才计划,如北京的“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天津和上海的“千人计划”、浙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江苏的“双创引才计划”等,使海外引进人才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毋庸讳言,通过“海外引进”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国内创新人才的供给状况。截至目前,国家“千人计划”已分12批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00余名,在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①尽管如此,与本土人才相比,海外引进人才出现“水土不服”,融入本土环境周期太长[9]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影响了引进人才的使用效益。其次,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人才急剧增长的需求相比,以“千人计划”为代表的各类海外引才计划无疑是杯水车薪。如果把研发人员作为创新人才的代表群体的话,我国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研发人员的数量仅为38人,远低于日本的133人万名、韩国的135人万名、德国的132人/万名和俄罗斯的111人/万名,高端创新人才依然缺乏。[10]8第三,随着国内创新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创新人才的支付价格持续走高,创新人才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根据刘易斯的拐点理论,创新人才需求的增长预示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意味着“创新人才”已成为稀缺的发展要素;另一方面,对海外引才力度的加大也折射出我国创新人才自主供给不足、自主培养乏力的现实困境。因此,引进海外人才对于改善我国创新人才的供给状况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内创新人才需求将呈现出增长更快、领域更广、要求更高等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不断增加创新人才的自主供给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这一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创新人才市场的“双高”地位(即高价输出和高价消费)迫使我们必须扩大创新人才的自主供给。多年来,我国一直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优秀留学生的主要输出国,但这些留学生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创新人才,最多属于“半成品”,再经过西方教育的“加工”之后才成为真正的“成品”创新人才。显然,在创新人才的“生产线”上,我们处于下游,而且是付高价向外输送“半成品”,再以更高的价格引进“成品”创新人才,由此出现人才支付的“双高”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创新人才的“全线”自主培养早作准备,不断提升“成品”创新人才的自给能力,使我国成为全球创新人才的主要供给国,而不仅是消费国。再者,“依赖引进”的创新人才供给模式会导致一国的创新人才需求和供给出现地域性分割:一方面,创新人才的需求在国内;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供给却主要来自海外。这一创新人才市场供求分离的格局一旦形成,势必使人才引进国受制于海外人才市场,无法“按需供给”。长远来看,过度依赖海外人才市场也不利于一国从根本上摆脱对外先进技术的依赖。实践证明,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技术,只能让一国永远处于追赶的行列而无法实现超越。[11]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创新人才的供给格局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在引进海外创新人才的同时,逐步提升创新人才的自给能力,使我国走上更加自主的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