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7)01-0006-23 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仍在继续。新的情况是:一方面,这一提法仍在宣传,并正大力实施;另一方面,人们在多年中提出了大量反思、质疑的意见。究竟是非得失如何,虽然下结论为时尚早,但也似乎能看出一些端绪,应该及时予以梳理,适当进行总结。这将有利于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与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健康发展。 时至今日,有的论者仍然继续大力宣扬这一提法,比如说:“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调和的两种教育思想。”[1]“我国基础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实现……从应试主义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2]严重的是,有的专家说,自2001年以来全国规模(应该说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热烈开展的新课程改革,便是“旨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高扬素质教育的旗帜的”。“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的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意味着应试教育的覆灭。”[1]如此等等。 但是,继续使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提法的人越来越少了。多年来多方面的反思、质疑,对现实重大问题进行极强针对性的学术讨论,使理论研究大大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觉察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提法,是根本错误的,无论从理论与实践,或者从历史与逻辑哪个方面,它都是经不住检验的;最重要的是掌握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都撇不开跟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只要深入研究和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就会洞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实质,就会知道它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不协调的。 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本人先后写过两篇评论文章。[3]根据新的情况,打算再谈谈一些意见,试图对20多年的争论做点回顾,做点梳理工作①,突出主要问题,着重想说:对所谓的“应试教育”一定要切实做一些理论探讨;对素质教育进行理论论证一定要严肃慎重;要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坚决跳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开战”“转轨”的怪圈,鉴别、澄清“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理论是非,将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 一、对“应试教育”一定要切实做一些理论探讨 首先是关于所谓“应试教育”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群众自发地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教育界当初没有多少异议,但自从有的论者为之设立一个对立面——“应试教育”,并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于是引起迄今还没有停息的讨论和争议,“应试教育”这个词和概念也就这样产生了,并且因此对素质教育概念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了,可以说它是“始作俑者。”② 很有可能,将来有的教育史家在撰写中国现代教育史的时候,会记载下一宗“冤假错案”,为它“平反”,那就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逐渐发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及其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被判定为一种与素质教育对立的、独立的、特殊的教育形态,即所谓的“应试教育”,亦即“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4]它纯属罪恶,“使得我们的课堂异化、学校异化、人格异化,说得彻底一点,教育的使命和魅力荡然无存”。[5]它是教育行政部门、广大中小学校(特别是“名牌校”)、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和课程教学模式造成的。[6]因此,备受批判讨伐。要实行“转轨”或“转型”,转到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教学要实行“大破大立”“重起炉灶”“概念重建”和“范式转型”。“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不合格”,要按照“全新”的教育理念亦即“新课程理念”进行培训,由不合格变成合格。[7] 这种判定是不合实际的。定性和归因及导向都是错误的。 20多年中,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开展严厉批判,所发表的论著可谓成千上万,但较多停留于感性认识、善良愿望和道德义愤,少见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本身,冷静地、理性地从理论上进行稍许系统深入一点的研究,认真研究这一现象深层的本质,具体地较系统地说明:它属于什么性质?原因何在?是怎样产生、发展的,有无规律可循?有没有缓解的可能?其缓解需要什么条件?怎样创造这些条件?……理论上没有达到科学的理解和说明,因而行动上便不同程度地陷入盲目性乃至迷失;更有甚者,有的教育专家竟试图引进外国某些学派有争议的教育理论,来我国进行一场“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介入“课程改革”,实现“应试教育的覆灭”的目的,其后果令人担忧。 这不能不说提出了一个严峻问题:究竟如何在理论上比较科学地理解和说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从而破解所谓的“应试教育”之谜。 1.简单的历史回顾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是偶然现象,不是不可捉摸的,并没有离开社会和教育的规律性发展大道;它的出现并且日益片面化,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追求升学率现象并非从来就有,而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开始发生的,而其片面性的特点,则是后来一步一步显现和加剧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之前,根本不存在追求升学率现象,不但如此,而且相反,高等学校生源不足,高中毕业生数量还不够大学招生的数量。当时政府采取了开办工农速成中学和从在职干部中选拔优秀分子保送等办法,以满足高校招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