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构建的基本途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政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原文出处:
文艺争鸣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理论科学由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概念、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构建的范式(paradigm)组织而成。范式是学术研究者们共同认定的术语、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是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的知识形态。①其中,关键词是建构一门学科理论知识形态的基石,是深化理论话语的环节和阶梯。只有通过对理论学科知识形态的关键词进行不断地清理、激活、重构与创造,才能推动理论学科理论的知识形态建构和发展。在当前增强文化自觉、自主、自信的时代情境中,推进当代中国文论的关键词建设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意涵和重大任务,是疗治当前文论对现实文学实践失聪、哑语症候的当务之急,也是确立当代文论合法性、重拾中华民族文艺自信的必由之路。审视当前文论失聪、哑语症状的主要病因,一是源于多年来文学理论撤离中国火热的文学现实生活,严重气血乏匮;二是根于其与中国本土文论传统自断血脉,自身民族精神的先天不足;三是与误读西方理论,食洋不化所造成的后天不良直接相关。由于当代文论的主要话语和关键表达功能即“关键词”没有实现理论转场,未能深根于中国本土当代审美经验场中,造成当代文论疏离中国审美实践、理论失语和功能失效的后果。因此,应从以下三条途径推进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建设,促进场外理论走进当代审美活动和文艺实践的理论转场,实现当代中国文论的本土性和当下性。

       一、综合运用中西文化比较方法,厘清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的基本范畴,确立“以我为主”的关键词构建原则。

       关键词建设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以开放的格局,综合运用中西文化比较方法融会贯通是形成以“批评是理论的批评,理论是批评的理论”(张江语)为特征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为此,在中西文论比较的语境下关键词建设应特别强调坚持“以我为主”的基本原则。所谓“以我为主”就是要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中国的文论范式为主,同时冷静地吸纳当代西方文论的有益元素,实现当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转场。

       首先,“以我为主”的理论原则必须明确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建构所立足的时代语境。关键词是具有建构功能和衍生能力的原生语素与核心意涵,是一个时期内特定学科话语和理论体系的基本蓝图。当代中国文论的关键词存活于当代中国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中,高度概括和凝练着当代文学实践的基本理论立场、问题意识、文化场域、话语形态和经验领悟,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学实践的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就国内形势来说,近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精神全面阐扬,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文化高度自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和精气灵神开启了中国文学实践的新格局。而国际背景的基本态势是大众流行文化盛行,解构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等文艺思潮雾弥霾浓。国内外的时代格局与文化情境使当代文论建设处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当代中国文论的“关键词”构建就显示出极大的思想价值性和文化战略性:一是“关键词”构建要着重彰显和凝练当代中国文艺乃至文化实践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品格和崭新经验,具有文化自新性;二是“关键词”构建应传承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的精髓,在核心词汇选择、源流梳理、意蕴阐释和实践响应等方面富于中华民族独特的话语风格和价值体系,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中肩负起以文脉传承永续国脉、以文运提振兴旺国运的历史重任,关键词必须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运用国际通行的知识话语,阐明具有中国智慧的文论方案。同时在接受辨识西方文艺思想理论的过程中,批判地汲取有益的关键词,在扬弃中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构建的“他山之玉”。

       其次,“以我为主”的理论原则并非在中国传统思想话语与西方理论话语之间设立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而是要在多元话语体系之下寻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跨文明对话和交流路径,确立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构建的时代特征。陈寅恪曾说:“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两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两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②接受西方文论的主要流派思想不是为了湮没中国,而是要通过对西方文论的反思和批判,激活中华民族的文论活力,释放中华民族的文化能量,建构属于当代中国的文论话语体系。回顾中国文论走向世界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坚持差异中求共生,从学习模仿到复制改良再到融通对话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初始至上个世纪末,我国文论界深切感受到与世界的隔绝与差距,开始大量译介引进当代西方文论的思想理论资源,也开启建立中国当代文论学科体系和学术建制;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问题、学术规范、学科体系和学术建制等,开始与世界进行实质性的对话和交流,从文艺创作、文艺观念、批评模式到社会文化研究思潮都发生了多层面、立体式和全方位的带有激发性和原创性的积极影响。同时,在引进当代西方文论过程中也存在着唯洋是从、食洋不化的问题,表现为当前文论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失聪、哑语、虚无等症状。这种因与当代中国文艺经验与文化现实疏离而造成的文学理论不在当代文学实践场中的状况色迫切召唤我们在批判借鉴当代西方文论过程中把握“以我为主”的总体原则,以“关键词”构建契机,牵引当代文论回归中国文学实践的场域之中。

       再次,“以我为主”的关键词构重原则提示我们要从中国文论建设实际出发,结合我国文艺创作实践,从基本概念的筛选、厘清做起,扎实地从关键词的比较与辨析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实现异质文论间的内涵互补、互动对话,让理论更贴近文学发展的实际,从而在实现“理论转场”的前提下确立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的基本范畴。所谓“理论转场”主要指文艺理论作为关于社会生活中审美经验和文学活动的逻辑建构与理性表达,其理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本路经是对感性的审美共同经验和文学实践活动的普遍性归纳和概念性总结,而由于感性的现象不能自主转换为理性的本质,因此普遍性归纳和概念性总结的手段、方法、观念通常从审美活动和文艺实践场外的其他场域理论中借用或延用而来,因此要合理地昭示审美与文艺的本质真实与普遍真理就需要理论转场,即将各种场外理论从他场转进审美经验与文艺实践的在场,成为关于言谈审美经验和文艺实践的文学理论。③鉴于此,推动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建设、彻底摆脱“哑语和失聪”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自觉地对古今中外的场外理论进行理论转场,在关乎当代文论的基本范畴和核心话语拣选上面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置身当代中国审美生活、言说与表达当代中国审美共同经验与文艺实践活动。应着力突出“关键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理论自主性和自洽性,有了理论自觉才会有真正的理论自信,才能拥有对思想、理论和批评的传统与优长的自由把握,也才能真正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地构建关键词,推动当代中国文论的新话语和新传统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