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6)10-0018-13 一、问题提出 比较教育的学科成员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教育背景如何?他们的理论和方法素养如何?他们的外语能力如何?他们喜欢从事哪一领域的研究?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取向是否契合比较教育学科的内在要求?理想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对于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十分重要。因为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取向直接决定着比较教育研究的质量,并会借此影响到比较教育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声望。因此,这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不过,因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比较教育学科的知识生产(已生产的知识),而忽视对知识生产者本身①的研究,所以,这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有关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知识结构和研究取向的理论分析(应然状态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实然状态的调查)均显匮乏。具体来说,有关比较教育学科成员应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取向,目前可以找到一些学者零散的论述(详见本文讨论部分引用的文献),但缺少专门的系统性研究。对于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知识结构和研究取向的实然状态,已有研究者②通过分析比较教育学术发表物或研究课题的方法来了解学科成员的研究取向,包括研究所涉及的国别、领域、主题以及所使用的方法等。[1-5]但直接针对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实证调查,尚不多见。笔者目前能查询到的此类研究仅有罗斯(H.Ross)等人在1977年和1988年在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协会(CIES)年会上对参会者所做的调查。[6]而针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调查至今仍是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本文旨在为弥补这一研究缺陷做出一些贡献,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比较教育学科成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取向(应然状态)?我国比较教育学科成员有着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取向(实然状态)?两者相比较,我国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目前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取向存在哪些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实施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成员,既包括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也包括比较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③。问卷调查选择在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学分会第十七届年会举办期间实施,以参会者为调查样本,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为68.8%。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表2:
(二)研究工具 本调查所用的问卷是笔者和参加“国际与跨文化教育比较方法”课程的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生一起开发的。在发放问卷前,请比较教育专家④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了评估。最终的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比较教育学科成员对比较教育的看法,包括18道问题,内容涉及:比较教育的学科定位、比较教育研究的首要任务、比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比较教育的危机。第二部分是有关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信息,包括19道问题,内容涉及:社会信息、专业背景、语言能力、国际交流经验、研究领域、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分析框架、研究方式、对自己及学界研究工作的满意度、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本文展示的调查结果涉及问卷第二部分的10个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均是背景信息类的变量,因此不进行信效度测算。 (三)分析方法 对问卷数据主要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知识结构 为了了解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知识结构,本调查收集了学科成员的专业背景、理论知识、方法知识、外语水平、国际交流经验五个方面的信息。 在调查中,有1/4的人没有填写自己的本科专业背景(详见表3)。在填写了自己本科专业背景的受调查者中,43.4%的人所学专业为比较教育学之外的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33.3%的人所学专业是外语类专业,12.4%的人所学专业是经济与管理类。剩下的人分别来自自然科学、农学与技术类专业(3.1%)以及其他专业(7.8%)。
就调查对象的硕士专业而言,有22.7%的人没有填写相关信息。在填写了硕士专业信息的受调查者中,55.6%的人所学专业是比较教育学,36.1%的人所学专业是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3%的人所学专业是外语,1.5%是经济与管理类,0.8%是自然科学、农学与技术类,3%为其他专业。这说明,比较教育学科成员主要是来自教育学科内部和外语学科,来自其他学科的人数很少。 调查中问及受调查者是否系统地学习过比较教育的相关理论,71.6%的受调查者表示学过,28.4%的人表示没有学过(参见表4)。其中,讲师群体中表示“学过”的比例最低,为47.4%,教授群体中表示“学过”的比例最高(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