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仅重申了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而且将创新发展摆在首位,这标志着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核心发展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教育创新是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实施政策与制度创新是推进我国教育创新的关键举措。实施创新发展和教育创新,亟待建设系统化的教育创新政策体系。 一、教育创新是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一)教育创新是创新发展的基础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和创新发展的系列讲话,确立了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政策方向。 创新是当今世界的趋势。进入21世纪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思和革新传统发展观已成为一种历史潮流。在从传统发展观历经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创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全球的产业链条加速调整,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方式已被普遍接受。世界主要国家都将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纷纷谋划和建设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我国人口目前正在快速老龄化。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占总人口的10.1%。[2]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4.1%,远远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3]在快速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依赖的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必须转向依靠“教育红利”或者“人才红利”推动经济增长。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积累的社会与民生问题集中显现,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亟须转型。三是无论从人才培养、科研水平还是全球竞争力等方面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据《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统计,中国“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为第28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为第29位。面对这些新的复杂问题,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尽快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的发展需要从要素驱动、效率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需要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的实验室,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需要从高成本、高能耗的单一GDP增长模式转变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模式。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4]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教育起到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5]“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6]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其《国家创新体系》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间生产、传播和应用不同类别知识过程中方向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7]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主体在创造知识的大系统内彼此如何发生作用,这些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科研部门和教育部门,它们在各自范围内各司其职,并且协同合作,组成一个网络系统,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协调运行。[8]而且,作为教育核心功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既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基础性和纽带作用的重要因素。可见,教育创新在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 本文所说的教育创新,主要是指在创新概念提出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教育系统与企业创新、非企业创新(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其他创新系统之间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基于一定的价值观、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理论、制度与实践层面上的变革。教育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理论创新、知识创新、人才创新、教育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教育创新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和核心。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现代化教育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现代化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就已经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践性人才”以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要求。近日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明确提出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9]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日益受到重视和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发展新动力的现代社会,教育必须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就基础教育来说,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基础教育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奠基性作用。早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人的创新性向的发展早在人生的婴幼儿时期甚至胚胎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基础教育中,高中阶段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关键作用。尽管高中阶段并不像高等院校那样直接培养科学家,但从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看,创新型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在高中阶段奠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就高等教育来说,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主要具有人才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三大功能。[10]其中,人才创新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功能。人才是一切创新活动的主体,没有人才的创新,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创新。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人才创新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培养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核心途径就是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前沿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进行人才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创新依赖教师和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而技术创新则必须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校企融合来实现。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科研创新和实施产学研合作、校企融合,是实现人才创新的必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