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论

作 者:
文雪 

作者简介:
文雪 湖北教育学院教管系讲师,教育学硕士

原文出处:
山东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现在,我们无疑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和领域,促进和提高了人的生活的便利性和生命的成就感,为改善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的幸福创造了保证条件;同时也使“人”在追逐财富的聚敛、技术的运用和权力空间的争夺等强大利益面前萎缩了,被忽视了。当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科学知识时,这些东西作为追求的目标,会象征着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但是,获得了这些,是否就意味着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呢?

      在工业技术时代,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投入了教育的工业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一切按事先计划好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控制。教育的工业化把儿童的整体生成仅仅变为行为功能的增加,把“人”当作了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视野里,“生命”也就只能是一种“挣扎”。今天,当我们在谈到素质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时,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教育本应是为人的,而“人”却在被教育放逐。

      面对技术工业所带来的丰富成果,当我们想要去证明生活虽有其种种表面的混乱,却仍然具有某种意义与价值,而且可以满怀信心地宣称它值得一过时,似乎过于自信了。我们看到的明显事实在于:虽然取得了一切令人惊异的成就和持续不断的进步,但是我们却在担忧:人也许会丧失而不是获得对人类生命的控制和生活意义的把握……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生活在这种社会大变动中的国人开始丧失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从而也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人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正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及“和上帝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之中。(注: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北京:三联书店1994.82-83.)……

      在人们的生活日益突变及复杂多样之时,对生命的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问和寻思也就急迫地凸显了出来。而这样的现实生活状况具体于学生身上也是令人忧虑的。

      在我们的学生被局限于其学校生活和学习生活的某一片断中时,无论是谈论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生活的意义都是比较苍白的,我们只有把学生置于现时代的生活背景下,关心学生成长的环境和人性发展的背景,我们才有可能作出审慎的决定。但不管从哪方面的有关学生生活的现状和生命的境况的考察来看,都已昭示学生的生命质量好像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样。

      1998年10月14日,长沙市向家坡学校10岁小学生刘某因不满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方式,当场跳楼;(注:楚天都市报.1999.5.30.)

      沈阳八中七位初中学生集体服“安定”药自杀,原因仅仅因为“活着没意思”;

      六名11至12岁的学生深夜溜进某大商场,在家具城里大叫大闹,为的是要体味那份“好玩、刺激、冒险”;

      郑州十几所中小学生为寻找“好玩、刺激、过瘾”,流行吃一种“三唑仑”的药物,而“神情恍惚;(注:贺雄飞等主编.世界教育艺术大观——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北京:远方出版社1996.200—201.)

      更有一名13岁的小学生竟然给班主任投毒,仅仅为着“放倒老师,就可以好好地玩几天”。(注:武汉晨报.1999.4.10.)

      个例现象似乎不足以反映学生的生命质量的真正状况,但它至少说明了目前学生生命现实中的某些问题。特别是当这些个例大都带有某种共同的性质时,问题也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了,那就是学生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关注了学生的生命质量了吗?

      学生的上述种种行为实际上也正表明了我们对他们“生命”的漠视,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目中无人”。与现代工具价值理性相一致,我们的教育好像什么都管,就是不管人的生命意识、不管如何培养对“人”的尊重。学生也日益成长成为“快餐文化”的一代,面对各种生活问题时,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甚至犯罪、轻生……他们已经无力接受挫折,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培养起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同情他人、理解生命的时候,或许现在弥漫在我们周围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就不会这么深,自杀率就不会这么高。

      人在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的历程之中越来越迷失了生命本身。而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势必要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引导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也因此,“生命教育”于现时代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在反思我们的学生何以渐变为“快餐文化”的一代,已经没有能力接受苦难与挫折的时候,我们或许要考虑到,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使得他们的生活的原动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被折损殆尽了。他们一直被要求削足适履,做与他们的个性所不符的事。长期的个性压抑已经使他们失去对自己的信心,更遑论对社会的期待。我们的学校教育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又怎么可能培养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