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计划”实施1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福昌 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兼“燎原计划”办公室主任; 孙文正 国家教委“燎原计划”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816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实施“燎原计划”,至今已整整10年。10年来的实践证明,“燎原计划”适应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措施;促进了农村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实施“燎原计划”的乡镇达到近万个,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20%,分布在全国近2000个县内,约占全国总县数的75%。

      在“燎原计划”实施10周年和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如何推动“燎原计划”在更大的范围、更有效的层次上开展?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这项工作和关心这项事业的人们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此,我们结合10年来的工作,在世纪之交,对“燎原计划”的实施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思考,供广大读者讨论研究。

      一、“燎原计划”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及措施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决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农村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不适应,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不高则是根本原因。为了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科委、农业部先后于1986年提出了“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农村劳动者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比较低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亟需教育部门进行配套改革,需要在“星火计划”与“丰收计划”之间架起一个桥梁。“燎原计划”应运而生了。

      (二)农村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措施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不少学校往往把帮助学生升学作为教育工作的唯一奋斗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是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的中学毕业生,又缺乏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的准备。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实行的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千校一面、万人一书,对农村的特点考虑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不仅造成教育的社会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强调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教育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协调发展。为了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状况,促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原国家教委在总结各地开展农村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端正办学方向,使农村教育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并明确提出“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各项建设事业发展是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农村教育应该从单纯为了升学,转到主要为本地区培养亟需适用的人才同时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方向上来,以便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功能,进一步调动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办学、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此后,全国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范围的管理体制改革、学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整体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这些改革基本上都是单项的、局部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为此,1987年2月,原国家教委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决定在河北省阳原县、顺平县(原完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三个贫困县建立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将治贫与治愚、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和农村教育改革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农村脱贫致富达小康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综合改革。

      为了有计划地推广各地坚持教育为当地建设服务的先进经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落到实处。经原国家教委同一些省市及农业部门较长时间的酝酿,于1988年5月向国务院提出了在全国组织实施“燎原计划”的方案,1988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原国家教委实施“燎原计划”,并每年给予6000万元的专项贷款实施“燎原计划”,受到各地积极响应,仅一年时间,全国实施“燎原计划”的县已达到758个,乡达到2458个。超额完成了原定“七五”期间在500个县内建设1500个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的目标。为更好地指导农村教育改革,1989年5月,原国家教委会同各省决定在实施“燎原计划”的县内重点抓好100个县(最后确定116个),作为全国“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实施“燎原计划”提供经验和示范,同时推动全国的农村教育改革。

相关文章: